谈性别平等要有态度更要有策略
近日,浙江大学冯钢教授由于一篇在四年前评论免试推荐研究生面试的微博,陷入了一场持续数日的风波。原微博如下:“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3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2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网友就原微博中涉及对女性的歧视向冯钢教授提出质疑,言辞一度激烈,而冯教授也以比较激烈的措辞进行回应。很快,质疑和回应升级为相互谩骂,冯教授和对话者使用了很多不文雅的表述,其中不乏冯教授对女性直接的贬低和侮辱,以致风度尽失,斯文扫地。
事件也很快扩展到微博之外,在几天之内就出现了各种要求博主道歉,乃至要求冯教授所在大学解除其教职的声音,虽然,也有一些温和地对冯教授态度的批评和建议,如孙立平教授的《说说冯钢引起的这场风波》,萧翰的《关于“冯钢事件”的几点看法》,都被网友指责为,为冯“洗地”“背书”。三天之后,冯教授删除所有关于此事的表达,并发表声明,表示“失望并绝不道歉”。
但这并没有让事件降温。在一篇名为《浙大冯钢事件中公共辩论为何失范》(以下简称《失范》)的文章中,作者把很多和冯教授站在对立面的声音归结为“某些女权主义者”“女权派”等,并批评了其在对话中采取的激进策略。
尽管笔者对《失范》中污名化女性主义的态度不能认同。但让笔者担心的是,尽管冯教授在这场风波中颜面尽失,然而站在他对立面的,那些指出冯教授偏颇的声音,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给受众带来的又是怎样的感受呢?《失范》一文或许代表了很多人对这些声音的负面看法。换言之,这些质疑网络中“性别歧视”言论的具体做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吗?如果受众对女性主义的感受汇集成了某种新的污名化的刻板印象,甚至遭到诸如“吹毛求疵”“小题大做”的误解,这对男女平等理念与先进性别文化的宣传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无需多言,“男女平等”早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几千年传统社会形成的落后的性别思想依然顽固存在。对个体而言,性别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知识背景等都对其有重要影响,且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很难突然改变。回到对冯教授微博的理解中,如果暂时不提后面其与网友对怼时使用的不文雅表述,单看他最初的微博,按照博主自己后来的解释,其原意更多是对女研究生对待研究工作不够重视的不满及对有更多人认真参与学术研究的期望。但是,由于他自身在性别方面没有足够的敏感,导致在具体的表述和措辞中流露出对女性学术能力的贬低和质疑。也正是因为这些表述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质疑与抨击。
那么,问题在于,性别平等言论应该以何种策略进行表达,才能让发表诸如冯教授般言论的个体,意识到“这是有问题的”,并引导其思考、更正、做出改变。至少使更多受众认识到争论双方谁更在理,让更多的人把男女平等理念“听进去”,认同或部分承认性别平等言论呢?
从现在的结果看,对冯教授言论最初的回应策略恐怕没有达成上述效果,这其中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冯教授本人个性使然。但让对话上升为骂战,让讨论变质为诋毁,恐怕冯教授的反对者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高明的,而且许多更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性别平等议题,如“女性做学术面对的阻力”,却被淹没于喧闹的争吵和谩骂中。
显然,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会不时涌现出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歧视女性或不够性别友好的论调。那么,一旦发现就激烈反对,乃至质疑表达这类声音者的道德,就是最有效的策略吗?
笔者以为,应该针对言论对女性的歧视与性别平等的破坏程度采取态度不同的策略。比如,某教授曾在微博公开表达“有男生问我上课之余为什么译那么多书写那么多文章,我回答四个字:不做家务……锅碗瓢盆对男人的磨损是致命的——会磨掉男人的高远之思和阳风之气。所以才会有伪娘现象,也才会有女汉子。”也曾引起网友的极大不满和严肃批评。针对这种明显露骨的歧视性言论,我们不妨火力全开、淋漓痛批!这些批评直面落后性别文化中最阴暗的部分,一经发出就得到很多支持。
但对于冯教授的某些表述,在他没有具体回应之前,还是有很多可能的解读的。试想,如果第一个回应冯教授微博的网友能以一种商榷的口吻向冯教授提问:“如果一位学术信心坚定、学术潜质高的女生想报考您的研究生,通过您和她接触也验证了她的学术能力,您会打消您的担心吗?如果她在您的指导下做出了超过不少男生的学术成就,您会改变您的看法吗?”那么,冯教授的回应会怎么样呢?他还一定会像现在一样,作为“女权的敌人”来参加这场对话吗?如果说上文提到的某教授的言论是必须坚决的,那么冯教授最初的表述可能算是“推一推算作性别歧视,拉一拉算作性别敏感度不够”的等级,遗憾的是,冯教授过早地被推出去了……
改造一个人的思想是困难的,改造一个民族的思想更是艰巨的。如果我们从这场风波中不止希望批评冯教授,还希望在网络上减少乃至消灭歧视言论,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减少和消灭贬低女性学术能力和打击女性学术期望的行为,让更多人接纳男女平等理念,并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改变,那么,我们就要思考采取的策略。
我们应该区分出哪些言论是必须要坚决批评的,哪些是可以讨论和商榷的,或进一步让言说者表明立场的,哪些是可以部分和暂时接受的,并采取不同的态度、声音予以回应,这其实也就是“依靠哪些”“团结哪些”“中立哪些”“反对哪些”的逻辑。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一次次针对性别歧视言论的回应和反击积累起更多来自大众的认同,争取越来越多的支持,而不是经常被公众视为口水战,而忽视真正需要引起关注的性别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对男女平等的见解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谈性别平等要有态度更要有策略
近日,浙江大学冯钢教授由于一篇在四年前评论免试推荐研究生面试的微博,陷入了一场持续数日的风波…
- 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 试点校老师比拼特色教案
- 近30%男性表示 性别平等的进步以牺牲男性为代价 伞君剪报
- 海南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出实招
- 源头促进性别平等我们这么做
- 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主要是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
- 【妇女节江苏观察】从“教育”到“婚育” 让性别平等赋予双方自由
-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专题讲座走进南川区委党校青干班培训课堂
- 世界十大男装品牌
- 月份生男生女表鉴别胎儿性别准确吗
- 时尚男装搭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