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孩子正确的性别认知与家长的教育息息相关
男生女相、女性中性化化,这些在近年来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也许在不少年轻人眼中,这并不是很大的问题,甚至觉得中性打扮是对酷、潮流的追求和个性的彰显。
但在我看来,独特的衣着打扮问题并不大,但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引导,导致男孩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又缺少柔性,这对于我们孩子的教育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我一个闺蜜,一直渴望可以生一个可爱的女儿,怀孕期间没少买带有明显女性特点的衣物,没想到孩子生下来是个小男孩。
为了满足她对女儿的渴望,她甚至没少给儿子穿上裙子,甚至给孩子扎了小辫子,不少不熟悉的人都以为孩子是个可爱的女宝宝。
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纵使跟小女生一起玩布娃娃,甚至上厕所也往女厕走,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按理来说,到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应该又了比较清楚的男女性别的认知,而朋友的孩子之所会存在这么大的认知错误,本质上跟家长的引导有很关键的影响。
当我们的孩子开始学会基础语言表达,在家长的恰当引导下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性别,对男生,女生有了初步的认知。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幼儿园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他们判断性别不再是从单纯的衣着打扮,孩子已经能清楚地明白,男生就是男生,女生就是女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性别认知之外,他们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性别约束,例如,他们会更愿意跟痛性别的小伙伴玩,小女生偏好女性化,男孩也逐渐转变。
我们的孩子出生之时,到他们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自我认知,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引导的。从家长最初的主动引导,到孩子开始有了好奇之心,家长的性别教育都是极为关键的。
家长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给孩子强加一些主观意识,比如哪个性别比较好,男孩子更好诸如此类的主观意识,对于宝宝的成长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不管我们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性别教育都不应该只是一方,世界是由男女构成的。健全的性别认知应该是两性皆有的,而不是仅仅针对我们的孩子。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器官之外,家长要让孩子有隐私概念的建立,告诉孩子私密部位的隐私性,引导孩子学习自我保护。
男孩子爱哭,我们可以通过:男孩子怎么这么爱哭?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可以通过称赞、鼓舞等行为让孩子再接再厉。
这种方式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性别与行为的关系,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植入男孩要更勇敢的概念。
与其他家庭教育类似,孩子的性别认知其实除了家长的引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家庭生活中的潜移默化,那么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为孩子营造怎样的环境呢?
不可否认,在生活中,由于工作、事业或其他原因,父亲这个角色常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这对于我们的家庭教育而言,并不是正确的模式。
以我们的男孩来说,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模仿来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的。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男性的家长,一直都是女性成员,自然而然地孩子的模仿对象就是身边的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的性别认同会渐渐定型,这样,即使男孩在幼儿园或学校会接触到其他男孩,他们女性化的行为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孩子在知道自己的性别后,同性父母则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模仿他或她是孩子最初的行为,而异性父母的行为则是孩子对异性认知的开始。
曾经看过一个报导,一个三岁的男童被姥姥带去澡堂,因为身高超过90公分而被拒入,而孩子的姥姥却认为孩子尚且年幼。
其实三岁的孩子基本已经懂得了男女的不同,特别是澡堂这种比较隐私的公众场合,孩子确实是不大适合入内的。
生活中,我们也不乏见到类似的情况,经常有妈妈带着男孩子进入女厕,除了无奈之举的情况下,其实我个人是非常不认同这种做法的。
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自认就会有正确的认知,但错误认知并不等于认知。从小引导孩子也不是杞人忧天。儿童期的性别认知,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很重要。
年幼时期错误的性别认同,会使孩子的性心理发生扭曲,继而产生性倒错, 三岁前是儿童形成性别认知的关键期,家长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 标签:男女怎样才会有孩子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