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海南“椰子王”毛祖舜:成功培育椰子杂交新品种 曾在西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1982年至1992年,毛祖舜和同事每年都要到西沙群岛种椰子树,把一座座荒岛变成了“绿岛”。(海南椰子研究所供图)
都说每一个科研人都有一个梦。“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的中国梦,而百万椰林是我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从1982开始,我每年都要到西沙群岛去种椰子,一种就是十年。
我是福建人,上世纪60年代初,从福建林学院林学专业毕业。那时候,大学生实在是太少了,国家分配工作,重点考虑让知识分子支援边疆建设,时代的召唤让我只身赶往南海之滨。
当时在儋县(今儋州市),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正在掀起一场“椰子”。起因是上世纪50—60年代,老百姓缺油下锅,这可愁坏了国家。1960年2月,周恩来总理视察两院(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一个椰子二两油。”周总理听说椰子树还是一种多年生木本高产油料作物,当即提出:“椰子的科学研究一定要上马。”
海南是我国主要的椰子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9%。但在当时,海南的热带作物研究几乎一片空白。由于海南地处热带,气候和植被较为特殊,更没有其他省市的科研资料作为参考。所有在琼科研人都要从零开始。
定标、定植、授粉、采摘……1959年,第一批椰子科研人已经开始行动,他们在文昌东郊镇建华山土地庙建起了建华山样板田,经常在儋州和文昌两地跑。
为了找到高种椰子的最佳杂交方法,时年26岁的助理研究员张诒仙攀爬到近20米的椰子树上人工授粉,不慎跌落,落下了终身残疾;1978年,为给我国第一个椰子试验站选站址,何敬真、江式邦、邓励、林鸿燕在从三亚返回文昌的途中遭遇车祸,邓励和林鸿燕殉职,我国当时最好的两位椰子研究者再也没有回到椰子树下。
1978年,我们的椰子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以海南本地高种椰子为父本,以引进的马来西亚黄矮椰子为母本,成功培育出了“文椰78F1”,这是我国自行研究的唯一一个高产椰子品种,具有生长快、比本地高种早投产2到3年的特性,且椰肉主要营养成分与优质品种相似,进入稳产期后,每公顷能产椰子6090个。我也因此获得了“椰子王”的称号。
1979年,椰子试验站在文昌建立,我们筹建小组10个人成为了这里的第一批工作人员。我的爱人邱维美在1984年底也加入到我们的团队里,发挥土壤及植物营养研究和分析方面的优势,为椰子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椰子科研人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苦于没有设备。1980年,我听说联合国粮农组织非常支持椰子研究,就尝试着通过国家相关部委递交了申请书,那年8月,一笔25万美元的科研经费申请成功。
那时,我一个月工资才50多元,活了小半辈子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兴奋之情可想而知。我们用这些钱买了设备,培训了一批科研人,引进了最初的18个新品种,我国的椰子研究进入了第一个黄金年代。
椰子在我国种植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起初,南海诸岛上并没有椰子树,是勤劳智慧的渔民费尽千辛万苦,让零星的椰子树在岛上扎下了根。
当时,永兴岛上的一位陈姓政委专程拜访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请求院里派出专家,帮助种植椰子树。
我和3位同事第一次踏上了神秘的西沙群岛。路程漫漫,我们在三亚榆林港整整等了1个月才坐上船。经过约12个小时的航行,我们来到了金银岛。
金银岛上热浪滚滚,太阳常年暴晒,捧起一抔沙土,滚烫灼人。向远处望去,我只看到岛上仅有一株椰子树在海风中独舞。永兴岛上除了西南中沙群岛工委两层高的办公楼、部队的营房、一家老邮电局,几乎没有其他建筑,绿植也很少。
驻岛部队曾经尝试过种树,从文昌清澜港将两年生的椰苗运到岛上,但运一批种一批死一批。头年种下,第二年就死了。
经过一番研究发现,原来是苗不对。西沙群岛光照充足,淡水少,缺土壤,两年生的椰苗,椰子母果的营养基本被耗尽,种到岛上难以成活。刚发芽的小椰苗就不一样了,母果里还存有营养,加上南海充沛的雨水加以滋润,很容易就能在珊瑚沙里扎下根。
找到椰子树成活率低的原因,事情就好办了。第二次登岛,我们种上了小椰苗,椰子树的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小椰苗几角钱一株,价格便宜,种植成本也明显降低。
此后的10年里,我和同事先后在西沙诸岛种下了上千株椰子树,见证了昔日的荒岛日渐变成“绿岛”。
1992年,我带着学生唐龙祥最后一次上岛,此时的永兴岛已经建起了银行、机场、医院,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十分热闹。
1993年7月17日,我在退休前,椰子试验站更名为椰子研究所。经过40年的建设,椰子研究所已建成3000多亩良种良苗繁育和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1500多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和种质保存库,保存着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500多份热带油料和热带棕榈的种质资源。这些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独立无枝挺碧空,一头凤尾啸熏风。椰子树或许没有杨柳的窈窕身姿,但它高大挺拔,如同坚毅的战士一般,守卫着祖国的疆土。我这一生都舍不下文昌的那片椰林,那里留下了我的青春和理想,也见证了我和爱人邱维美携手度过的那段艰难岁月。我们在文昌以椰子研究所为家,直到退休以后,才到海口生活。
如今我已经83岁了,如果还有机会,我希望再回到文昌,再回到西沙群岛,和我所种下的每一颗椰子树再会。
- 标签:海南椰子树图片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