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定安大山村的振兴“魔法”[图]
生动的猪圈、飘香的水塔、绿化的闲置地,这一切,在一个小村庄里显得生气勃勃。在农村,猪圈、水塔、闲置地都稀松平常,但一经点拨,便如“生气灌注”,变了大样。这点拨的“魔棒”是什么呢?是创意,也是文化。
“现在有很多人都过来了解我们的经验,我都忙不过来了。”这几天,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党支部倪志坚有了幸福的烦恼。
2月26日的午后,阳光带着热气从树林缝隙间穿过,在大山村的巷道里留下深浅不一的光影。微风轻拂,飘散的咖啡余香扑面而来,萦绕鼻尖久久不散。哪儿来的咖啡香?寻香前行,海南日报记者很快就来到了一座水塔下。
水塔位于大山村主干道边上,有十多米高。塔底有间十余平方米大小的木质咖啡屋。屋外的绿地上,一群孩子正在追赶嬉闹,三三两两的游人分坐在一旁,边喝咖啡边乘凉。从远处望,咖啡屋与水塔的几根支柱融为一体,木质调的设计与旁边的绿地、丛林相得益彰,并无违和感。
“水塔下面原本是块空地。去年建成后,大家就在想,除了储存饮用水,水塔是不是还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塔下‘废弃’的空地是不是还能发挥其他作用?”倪志坚说,村民为了用好这一块袖珍地,绞尽脑汁琢磨。因为村里闲置可用的土地资源不多,而且由于规划用地、管控等原因,要在农村开辟新的经营用地并不容易。
“我们没有理由让这块土地‘沉睡’下去。”倪志坚说,大家希望能在此发展一个与乡村旅游挂钩的项目,既能为大山村带来人气,又能给村民增加收入。经过风险评估后,一位乡贤提出了建设咖啡屋的点子。
这个巧妙的创意,获得了龙门镇政府的资金支持,很快,这座咖啡屋就建成了。咖啡屋内不仅有专业的咖啡制作机器,还有冲泡各式咖啡所需的器皿。如今,来大山村的游客,大多都会到这个名为“大山”的咖啡屋品一杯咖啡。
“为什么选择咖啡?选择传统茶饮不是更好?”面对海南日报记者的疑惑,倪志坚笑着摇摇头。事实上,大山村与咖啡的缘分颇深。早在20世纪十年代,大山村就将目光瞄向咖啡种植。咖啡曾与橡胶、槟榔一样成为大山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不少村民也因此有过咖啡的种植经验。
可好景不长,受种植技术、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户对咖啡不再动心,大山村的咖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橡胶、槟榔及水果等热带作物取代。现在,全村只有倪志坚家的后院还保留着3棵咖啡树。
“没想到,30多年后我们又一次选择了咖啡。”倪志坚笑着说,尽管万事开头难,但这一次,他对大山村发展咖啡产业有底气,也更有信心。
水塔,在海南农村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基础设施,据海南日报记者了解,省内各地有水塔4000多处。而大山村因地制宜,将水塔改造成咖啡屋的创意与实践,不仅契合该村的农业基础与人文条件,也为全省农村水塔的再利用、打造创意的乡村旅游点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有信心将这个有特色的咖啡品牌做大做强。”倪志坚说,根据初步构想,大山村将在咖啡屋融入海南咖啡历史,尝试与周边知名咖啡品牌联动,打造咖啡主题研学游产品,带动村民扩大咖啡种植规模,为大山村咖啡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提供更多可能。
“环境整治好了,连猪圈都很生动!”大山村很多民居的外墙都刷了彩绘,既扮靓了村庄,也加强了政策和文化宣传,其中有一处墙绘写着这样一句话,并配上两张对比图:一张图是废弃的砖砌猪圈,另一张图是将此猪圈加以改造和美化,成为旅游接待点的场景。
猪圈,是许多传统农村中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村民有了更多、效益更好的经济来源,家禽家畜的散养规模逐渐缩小。家家户户闲置下来的猪圈、鸡棚、牛栏该怎么处理?
如果放任不管,它们就成了美丽乡村里“脏乱差”的角落,如果直接拆除,这些设施背后所代表的农耕气息、田园生活想象,也将失去依托。
在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猪圈、牛栏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在当地政府牵头、创业者介入之下,它们被改造成“猪栏茶吧”和“牛栏咖啡”。改造者在保持猪圈、牛栏主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室内装修和陈设上花费了心思,不仅融入村里随处可见的植物、农村生活老物件,还增加了民俗酒吧等经营项目,突出或质朴、或田园、或文艺,又别具个性的品质,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城市人“下乡”的心灵需求。
这样的创意改造,不仅给游客带来极为新鲜的体验,也保留了乡村民俗与原始风貌,而且投资规模不大,可操作性强。
有这些成功经验在前,如何利用猪圈等废弃、闲置场所,大山村正在积极谋划,也已有了思路,“就是要注入文化,合理、高效利用好现有资源,变废为宝,降低成本,发挥效益。”倪志坚说。
记者来到“五保户”莫启清家,只见门前铺了草坪,屋后是菜园。菜园的栅栏与村道间不足半米宽的小小间隙,也铺上了草坪。
自去年以来,在镇村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积极参与下,大山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效显著——从前村里是“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垃圾桶乱摆,蚊蝇满天飞”,如今大山村处处是绿地,村容村貌的提升,又转而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年下半年来,村子发生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有村民说,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变,既是环境之变,也是人心之变, 因为集体行动激发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要把美丽家园建设好。
步入大山村的主干道,一幅长达150米的“中国百山图”跃然于一侧墙上,将雄伟壮阔的祖国山河徐徐展开——
这里有云雾缭绕的黄山,旖旎秀丽的峨眉山,也有气势磅礴的泰山,巍峨壮观的华山……旭日东升时,红装素裹的崇山峻岭分外妖娆;万里晴空时,连绵起伏的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白雪皑皑时,云遮雾罩的重峦叠嶂连绵不绝……
而大山村主干道两侧,还布置了许多石碑。石碑按山、海南历史文化等不同主题分区域陈列,上面刻有关于上述主题的古诗词、名句,并标示用的是哪位知名书法家的字体。
比如,介绍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时,选用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最擅长的楷书,诗句中悠然淡泊的意境,与追求点画独立的楷书相得益彰;孟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则以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体雕刻;还有源自《诗经》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采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雕刻……集诗书文化于一体的石碑,与满目青绿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主持这些文化景观设计的,是大山村的一位文化乡贤。他说,发展农村,需要注入文化,精心雕琢文化景观,希望用关于山的书法和绘画等元素,做足大山村“山”的文章,同时展现海南历史,提升村庄对游人的吸引力,而丰富的文化意趣,也能给予村民尤其是学生以文化熏陶。“打造文化场景,就是要让文化看得见,让游客待得住,让文化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这位乡贤表示。
“既然要做,就做出水平。”乡贤表示,接下来还计划安排解说员讲解,吸引游客“拿起相机”,自己也会努力号召更多文化人士前来参观。
这条主干道书画长廊,正是大山村正在打造的“一轴七带多点”乡村景观带的主轴。倪志坚说,未来,大山村将力争建设成为海南的“山石文化第一村”。
“未来,定安将以大山村为示范,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美丽乡村。”定安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定安将努力实现“一村一主题、一村一亮点”,激发更多乡村的振兴活力。
生动的猪圈、飘香的水塔、绿化的闲置地,这一切,在一个小村庄里显得生气勃勃。在农村,猪圈、水塔、闲置地都稀松平常,但一经点拨,便如“生气灌注”,变了大样。这点拨的“魔棒”是什么呢?是创意,也是文化。
“现在有很多人都过来了解我们的经验,我都忙不过来了。”这几天,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党支部倪志坚有了幸福的烦恼。
2月26日的午后,阳光带着热气从树林缝隙间穿过,在大山村的巷道里留下深浅不一的光影。微风轻拂,飘散的咖啡余香扑面而来,萦绕鼻尖久久不散。哪儿来的咖啡香?寻香前行,海南日报记者很快就来到了一座水塔下。
水塔位于大山村主干道边上,有十多米高。塔底有间十余平方米大小的木质咖啡屋。屋外的绿地上,一群孩子正在追赶嬉闹,三三两两的游人分坐在一旁,边喝咖啡边乘凉。从远处望,咖啡屋与水塔的几根支柱融为一体,木质调的设计与旁边的绿地、丛林相得益彰,并无违和感。
“水塔下面原本是块空地。去年建成后,大家就在想,除了储存饮用水,水塔是不是还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塔下‘废弃’的空地是不是还能发挥其他作用?”倪志坚说,村民为了用好这一块袖珍地,绞尽脑汁琢磨。因为村里闲置可用的土地资源不多,而且由于规划用地、管控等原因,要在农村开辟新的经营用地并不容易。
“我们没有理由让这块土地‘沉睡’下去。”倪志坚说,大家希望能在此发展一个与乡村旅游挂钩的项目,既能为大山村带来人气,又能给村民增加收入。经过风险评估后,一位乡贤提出了建设咖啡屋的点子。
这个巧妙的创意,获得了龙门镇政府的资金支持,很快,这座咖啡屋就建成了。咖啡屋内不仅有专业的咖啡制作机器,还有冲泡各式咖啡所需的器皿。如今,来大山村的游客,大多都会到这个名为“大山”的咖啡屋品一杯咖啡。
“为什么选择咖啡?选择传统茶饮不是更好?”面对海南日报记者的疑惑,倪志坚笑着摇摇头。事实上,大山村与咖啡的缘分颇深。早在20世纪十年代,大山村就将目光瞄向咖啡种植。咖啡曾与橡胶、槟榔一样成为大山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不少村民也因此有过咖啡的种植经验。
可好景不长,受种植技术、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户对咖啡不再动心,大山村的咖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橡胶、槟榔及水果等热带作物取代。现在,全村只有倪志坚家的后院还保留着3棵咖啡树。
“没想到,30多年后我们又一次选择了咖啡。”倪志坚笑着说,尽管万事开头难,但这一次,他对大山村发展咖啡产业有底气,也更有信心。
水塔,在海南农村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基础设施,据海南日报记者了解,省内各地有水塔4000多处。而大山村因地制宜,将水塔改造成咖啡屋的创意与实践,不仅契合该村的农业基础与人文条件,也为全省农村水塔的再利用、打造创意的乡村旅游点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有信心将这个有特色的咖啡品牌做大做强。”倪志坚说,根据初步构想,大山村将在咖啡屋融入海南咖啡历史,尝试与周边知名咖啡品牌联动,打造咖啡主题研学游产品,带动村民扩大咖啡种植规模,为大山村咖啡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提供更多可能。
“环境整治好了,连猪圈都很生动!”大山村很多民居的外墙都刷了彩绘,既扮靓了村庄,也加强了政策和文化宣传,其中有一处墙绘写着这样一句话,并配上两张对比图:一张图是废弃的砖砌猪圈,另一张图是将此猪圈加以改造和美化,成为旅游接待点的场景。
猪圈,是许多传统农村中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村民有了更多、效益更好的经济来源,家禽家畜的散养规模逐渐缩小。家家户户闲置下来的猪圈、鸡棚、牛栏该怎么处理?
如果放任不管,它们就成了美丽乡村里“脏乱差”的角落,如果直接拆除,这些设施背后所代表的农耕气息、田园生活想象,也将失去依托。
在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猪圈、牛栏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在当地政府牵头、创业者介入之下,它们被改造成“猪栏茶吧”和“牛栏咖啡”。改造者在保持猪圈、牛栏主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室内装修和陈设上花费了心思,不仅融入村里随处可见的植物、农村生活老物件,还增加了民俗酒吧等经营项目,突出或质朴、或田园、或文艺,又别具个性的品质,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城市人“下乡”的心灵需求。
这样的创意改造,不仅给游客带来极为新鲜的体验,也保留了乡村民俗与原始风貌,而且投资规模不大,可操作性强。
有这些成功经验在前,如何利用猪圈等废弃、闲置场所,大山村正在积极谋划,也已有了思路,“就是要注入文化,合理、高效利用好现有资源,变废为宝,降低成本,发挥效益。”倪志坚说。
记者来到“五保户”莫启清家,只见门前铺了草坪,屋后是菜园。菜园的栅栏与村道间不足半米宽的小小间隙,也铺上了草坪。
自去年以来,在镇村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积极参与下,大山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效显著——从前村里是“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垃圾桶乱摆,蚊蝇满天飞”,如今大山村处处是绿地,村容村貌的提升,又转而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年下半年来,村子发生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有村民说,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变,既是环境之变,也是人心之变, 因为集体行动激发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要把美丽家园建设好。
步入大山村的主干道,一幅长达150米的“中国百山图”跃然于一侧墙上,将雄伟壮阔的祖国山河徐徐展开——
这里有云雾缭绕的黄山,旖旎秀丽的峨眉山,也有气势磅礴的泰山,巍峨壮观的华山……旭日东升时,红装素裹的崇山峻岭分外妖娆;万里晴空时,连绵起伏的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白雪皑皑时,云遮雾罩的重峦叠嶂连绵不绝……
而大山村主干道两侧,还布置了许多石碑。石碑按山、海南历史文化等不同主题分区域陈列,上面刻有关于上述主题的古诗词、名句,并标示用的是哪位知名书法家的字体。
比如,介绍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时,选用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最擅长的楷书,诗句中悠然淡泊的意境,与追求点画独立的楷书相得益彰;孟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则以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体雕刻;还有源自《诗经》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采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雕刻……集诗书文化于一体的石碑,与满目青绿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主持这些文化景观设计的,是大山村的一位文化乡贤。他说,发展农村,需要注入文化,精心雕琢文化景观,希望用关于山的书法和绘画等元素,做足大山村“山”的文章,同时展现海南历史,提升村庄对游人的吸引力,而丰富的文化意趣,也能给予村民尤其是学生以文化熏陶。“打造文化场景,就是要让文化看得见,让游客待得住,让文化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这位乡贤表示。
“既然要做,就做出水平。”乡贤表示,接下来还计划安排解说员讲解,吸引游客“拿起相机”,自己也会努力号召更多文化人士前来参观。
这条主干道书画长廊,正是大山村正在打造的“一轴七带多点”乡村景观带的主轴。倪志坚说,未来,大山村将力争建设成为海南的“山石文化第一村”。
“未来,定安将以大山村为示范,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美丽乡村。”定安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定安将努力实现“一村一主题、一村一亮点”,激发更多乡村的振兴活力。
- 标签:海南岛图片高清大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儋州:以海南热带水果IP为主题 打造“中国首个热带农业迪士尼乐园”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6月16日消息(记者 梁振文)近来,儋州很热,不仅天气热、投资热,就连多元化发展的共享农庄都很热…
- 台商黄益丰:“莲雾大王”扎根海南十余年
- 东方“沙漠莲雾”亮相2018海南冬交会
- 保亭野生鹧鸪茶名声大了
- 直播预告丨1月14日12点 带你“云上”挑选走心海南年货
- 围绕特色做足文章 品牌化让海南鹧鸪茶走向大市场
- 海南白沙茶产业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 海南鹧鸪茶有“身份证”啦!
- 东方市计划扩种玫珑网纹甜瓜600亩 主销岛外市场
- 瓜州县:蜜瓜香 产业旺
- 进来吃瓜!霸王茶姬有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