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史海钩沉明古今-新闻中心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习惯,一种精神追求。在旅游大众化的当代,用双脚踏访并非追寻“诗和远方”的唯一方式,你也可以通过捧读几本有品质的书,在字里行间和一张张高清美图中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光风物、历史人文。如果你是一个刚来海南的人,你会选择读哪些海南书?如果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海南书尚未开卷?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期海南周刊封面聚焦“典读海南”,敬请关注!
地方修志修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地方史志是汇一方自然、经济、社会等知识的百科全书,是全面了解一个地方形胜山川、历史文化、风物风俗的快速通道。如果你想较为高效地读懂海南,最好从海南史志类书籍里寻学问道。
海南志书,史载最早的是晋代盖泓纂修的《朱崖传》,南宋有《琼管志》,明代有永乐《琼州府志》、宣德《琼海方舆志》、成化《琼州府志》、嘉靖《琼管山海图说》和王佐的《琼台外纪》等。令人遗憾的是,除了《琼管山海图说》有光绪年间出版的如不及斋刻本流传外,以上这些志书都已散佚。明正德《琼台志》是依据上述部分旧志续修的一部海南方志。
宁波天一阁是现存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之一,以其收藏富有特色的明代地方志而闻名。藏于天一阁的正德《琼台志》等一批明代方志,被称为“海内孤品”。1909年,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了含正德《琼台志》在内的《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共107部。1962年至1964年间,该选刊由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出版,被传为古籍出版界的一段佳话。
正德《琼台志》原书四十四卷,由海南人唐胄纂修,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刻本。天一阁藏本残存四十卷(一至二十一、二十四至四十二)。除了现存少量的1964年版的正德《琼台志》影印本外,依据该藏本重新点校出版的有2006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横排简体版(《海南地方志丛刊》本)和2021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横排简体版(《琼崖文库》本)等。
该志书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海南方志。书中载有许多现代海南人耳熟能详的山川称谓,还有历史古迹、建置、土产、人物等方面的详述及珍贵的人口资料,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研究依据。该书也是图书馆查阅人次最多的海南方志之一。
琼州官修府志有早已散佚的南宋琼州知府义太初纂修的《琼管志》,明代永乐、成化年间均有官修府志。现在传世的琼州官修府志有万历本、康熙本、乾隆本和道光本,以及时期出版的《海南岛志》等,这些都是研究海南历史的重要文献。
约成书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的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广南西路·吉阳军·风俗形胜”条目引用已散佚的《琼管志》记载:“(吉阳)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千里一色……”明代戴熺、欧阳璨修的万历《琼州府志》卷三简明描述了旧志中提到的南海诸岛的地形、地貌,并在“山川”条目下将“长沙海”“石塘海”纳入海南万州的山川志。因此,万历《琼州府志》是现存官修志书中最早载有琼州府衙宣示南海主权相关内容的一部极其重要的方志。
万历《琼州府志》除了载有常规条目、内容,还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详述。比如,该志书卷十二灾祥志详细介绍了万历琼州大地震发生的经过,对地震事件的描述就占了千年灾祥志篇幅的四成左右。这一特色内容,消除了人们对官修府志的刻板印象,是研究万历琼州大地震的第一手材料。
除了正德《琼台志》,读者在图书馆查阅频次最高的海南方志当数明谊修、张岳崧纂的清道光《琼州府志》。道光《琼州府志》在旧府志的基础上增加了篇幅,2006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横排简体版(《海南地方志丛刊》本)字数达107万字,是旧府志的2倍左右,是名副其实的记载着海南千年历史的重要文献。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伉俪所著《海南通史》是海南历史学界的一大学术成果。从该书的《自序》中可知,作者在海南建省之初就筹划私家修《海南通史》,经过近30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于2017年完成了这部六卷本180多万字的巨著中的前五卷,即先秦到五卷本的著述,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由于项目立意较高,又是私家修通史,决定了他们要走的路充满曲折艰难。幸好从一开始,他们就制定了细致缜密的修书规划,以保证相关工作顺利推进。
他们从专题研究入手,分类收集素材,整理出了专史的部分成果,然后开启全史的视角进行撰述。两位作者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共做了20多个专题,如海南地方志和海南先贤文集的收集整理、海南金石研究、海南移民史、黎峒习俗、海南渔民“更路簿”、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等等,对这些专题进行深度挖掘和积累,形成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有了这些专题研究作为铺垫,《海南通史》的撰述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他们积极与海南人民交流,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整理农民、渔民的口述史,形成文稿(有些已出版),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历史认同感,还起到了还原记录历史的作用。
此外,两位作者为了提高《海南通史》的书写质量,还把收集素材的目光投向了国外。他们多次在对外交流或参访中,意外获得“消失”多年的文献,为海南历史研究增添了一些之前缺失的重要素材。
目前,《海南通史》第六卷“当代”部分尚未出版,但作者整理著述的《海南通史简编》已于201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果你想研究海南历史,还可以将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勃编著的《海南编年史:先秦时期—公元1911年》作为参考书。这部200多万字的著作是李勃教授多年研究的成果。将《海南通史》和《海南编年史》放在一起阅读,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方式。
《中国黎族》《黎族传统文化》《海南岛苗族》《海南苗族传统文化》是海南民族学方面的4本著作,在史学领域属专门史范畴。
2001年,反映黎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大型纪实性文献画册《黎族传统文化》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王学萍为该画册主编。这部画册的出版,为人们了解黎族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立的海南省民族学会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民族学专家,他们主导编撰了一系列海南民族学著作,促进了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黎族传统文化》画册内容涵盖民居、家庭、饮食、服饰、耕作、狩猎、交通传信、宗教、风俗、文身、工艺、歌舞体育、织锦等,共刊载600多张图片。画册中的许多图片颇具现场感、艺术感,有的称得上是摄影佳作。更可贵的是,由于拍照工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刊载的图片定格了大量接近原生态的黎族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无法还原的。这部画册的文字也很有美感,配有中英文对照。画册交给当时国内一流的印刷公司承印,印刷质量上乘。整体来说,这部画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它的时代性和独特性使后来者难以复制。
继《黎族传统文化》之后,200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一书,对黎族源流、历史沿革、语言、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生产、经济、文化艺术等进行系统著述,与画册呼应,两者可称为姐妹篇。
近几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海南省民族学会编著的《海南岛苗族》(2019年)和《海南苗族传统文化》画册(2021年)先后问世,形成新的姐妹篇。其中,《海南苗族传统文化》画册载有700多张照片,这些照片是从在多次田野调查中拍摄的1万多张照片中挑选出来的,亦十分精美且珍贵。
另外,近年来涌现专门史——南海史的研究热潮。长期研究南海问题的厦门大学教授李金明主编的《中国海域史·南海卷》,202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李彩霞著《南海诸岛历史事件编年》,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是研究南海历史的新成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海南人文地理和文化艺术类的撰述呈爆发式增长。一个地方的淳美风物和多彩人文,总是蕴藏于乡野、交织于墟市、徘徊于渡口、沉浮于江海……许多长期生活在海南的作者基于对海南的热爱,执笔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幅充满生机韵味的海南画卷。
《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是北京新星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一部叙事体人文地理类读物。作者孔见在《后记》中说,作为“丝路百城传”丛书的一部,本书本该以一座城市来命名,但考虑到海南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以“海南岛传”为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海南岛传》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如千年流放史、渡琼先祖、衣冠南渡、苏东坡、从五公祠到盛德堂,等等。同时,作者不忘为海南本土养育出来的道教祖师、儒学大家和美好女性立传,用写意的方式叙述海南的代表性物产沉香、黄花梨。作者有深厚的文史哲功底,旁通儒释道。细品这部书,读者能够感受到海南岛闪耀着的人文内涵和绵延不息的文化脉搏。
小到一支骨簪、一条筒裙,大到一艘木船、一间船形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近年来,海南出现了一股非遗热,许多年轻人开始学习古老技艺,重新审视乡土文化。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书,2013年由南方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0万字,刊载了200多张图片,系统介绍了2013年以前成功申遗的7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形态特征、文化价值、传承人和保存状况。如果你想了解海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阅读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大型丛书编纂工作,海南有关部门接受了海南卷的编纂任务。编纂人员历时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完成了《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中国戏曲志·海南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国谚语集成·海南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海南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海南卷》。这8部海南文艺方面的著作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共800多万字,每套精装本仅印2000册,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 标签:海南有哪些地方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