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一个决定让其必死无疑,刘邦不杀他都不行,并且还斩草除根
韩信,乃是刘邦麾下的一员大将,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为刘邦日后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率领的军队所到之处必然会令敌方闻风丧胆,不论是三秦还是魏赵燕齐,再或者是楚军,无一例外都不是对手,颇有天下无人敢犯之势。
刘邦曾毫不吝啬的夸赞过韩信,称其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而萧何也曾评价他乃是“国土无双”。
可是,就这么一个居功至伟的开国功臣还是逃不脱凄惨的下场。在汉高祖十年,韩信以“谋反”的罪名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就连其三族也未逃脱如此厄运,皆被诛灭,一代功臣征战沙场半生,末了却落得个如此下场。
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对于刘邦除掉韩信的举动,虽有惋惜但并不曾意外。因为,在西汉建立时,刘邦虽然坐上了皇帝,统治地位也是日益稳固,然而,这位布衣皇帝内心总是抹不去那一丝担忧,或者说威胁。
而这种威胁,便是来自于他在建立西汉初期时,迫于当时形势而分封出八个异姓王。显然,这八个异姓王便是让刘邦感觉到最担忧的地方。
虽然,这些异姓王一路跟随他打拼过来,现在也算听从刘邦。但是,他们毕竟不属于刘家人,若是日后势力做大趁机起了反意,刘邦害怕这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便会就此失去。
刘邦的这种焦虑,这历届开国君主心里都会存在,所以,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势必会采用一些手段削弱甚至是铲除这些隐患。
狡兔死走狗烹,历史向来都是如此的相似,不管你是功高震主之人,还是老资历高威望之人,一旦到了用不到的时候,便就是该被舍弃的时候了。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开国后最先需要做的,便是铲除这八个异姓王。至于铲除的第一个异姓王是谁,刘邦首先想到的便是韩信。
刘邦知道韩信此人随他建立西汉政权过程中,南征北战,威名赫赫。更是有人说,刘邦之所以得天下,与韩信的功劳密不可分。
显然,民间把韩信放在这么重要的高度,这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刘邦想削弱韩信的影响力并非从建立新政权才开始,而是从韩信声望突起时便有了打算。但是,他是聪明人,知道韩信手握重兵,并不能硬碰硬,也不能表露出太深的成见,否则,会令其他将领心生他意。所以,刘邦只能相办法慢慢削弱韩信的力量。
在政权建立前,刘邦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派韩信四处征战,到处攻城略地。当时看,貌似是刘邦对于韩信非常器重,委以重任,实际中,刘邦只是借助外敌力量来削弱韩信手下的兵力。
随着刘邦实力愈加雄厚,便开始了针对韩信的下一步行动。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表面为了安抚韩信,特意封他为齐王,利用韩信的能力去消灭楚国力量;等项羽死后,刘邦立刻就夺了韩信的兵符,改封他为楚王,使韩信离开部下和封地齐国,成为孤家寡人;后来,给韩信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将其降职,软禁在京城。
此后关于杀还是不杀,可以说让刘邦非常纠结。韩信为了西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更是在民间拥有莫大的声望,如果随意杀了可能会引起民间对他的指责。
这个时候,吕后知道丈夫的犹豫,于是有一天趁刘邦不在,设计将韩信骗进宫内杀害。
就在韩信死后三个月,民间不知谁放出的传言,说梁王彭越想密谋造反。这种传言到了刘邦耳中,可是把他高兴坏了。本来他还发愁怎么除掉剩下的七位异姓王,这下好了,此时,他就算杀了梁王,也算师出有名了。
于是,这刘邦派人把梁王抓起来随后就杀了,干净利落。杀了梁王后,还把其尸体砍成肉酱,派人送给了其他诸侯王。
当时淮南有个诸侯王叫英布,肉酱送到他府上时,他哪里看不出这是刘邦的威胁。当时英布就断定梁王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刘邦杀死的诸侯王,下一个很可能会轮到他。
所以,这英布一咬牙,心想反正都是死,索性拼上一把。于是,他隔日就起兵了,这下又高兴坏了刘邦,在接下来的交战中,英布被汉军所杀。到了最后,刘邦也懒得给其他诸侯王定罪了,直接派樊哙带兵灭了燕王,之后又陆续灭掉四个。
至此,刘邦用了十二年,就把八个忧虑灭掉了七个,只有最弱小的长沙王得以逃过一劫。
很多人觉得刘邦太狠了,这样就把跟他打天下的功臣都除掉了,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刘邦除的这几个王都不姓刘,特别是韩信、梁王都属于功高盖主的人,所以,刘邦心有顾忌,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刘邦才决定要除掉他们,这是从长远角度来考虑的。
事实证明,刘邦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最后,淮南王英布确实反了,在一个王朝初定天下的时候,这种反叛是时刻存在的。我们不去评价刘邦的这种做法是否妥当,但是,在那个时期,刘邦的这种顾虑是正确的,他做到了有所准备,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而至于韩信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早期是有人猜测到且提醒过韩信,这人便是蒯通。
起初咋韩信与项羽的军队交战的时候,项羽曾经派人游说韩信,劝其投奔楚国,并且,项羽承诺给其封地和诸侯,但是,韩信并没有同意,直接以汉王刘邦待其不薄为由拒绝了。
从这里看出,韩信还是颇为感恩刘邦。并且曾说:刘邦给了他将军之职,又给了他数万兵马,待他极其信任,他绝不会背叛刘邦。
项羽那边游说失败后,齐国人蒯通知道韩信虽只为前线将领,但其在这动乱年代,对天下大局影响至深。于是,曾劝说韩信,要考虑好日后出路,并告诫他虽然为人臣子,但却已有震主之功,盖主之名。所以,依刘邦的性格,定然已心存不满,警示韩信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需要立刻离开刘邦。
之前项羽派人如此这样说,韩信采取的是置之不理,因为,那项羽的使者定然心思都是为楚国考虑。而这蒯通乃是事外之人,此刻他也如此告诫,韩信内心终于有所触动。
虽然韩信知道功高震主往往没有好下场,但韩信又不忍离开邦,同时觉得自己功劳甚大,刘邦不会不顾外界目光,直接来夺走自己的权利。因此经过内心反复挣扎后,韩信最终没有听从蒯通的告诫。
说到这里,貌似从表面来看,韩信不愿意背叛的原因,还真的少不了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但是,仅靠这些,便能成为韩信不愿背叛刘邦的理由吗?
笔者认为,以上只是一部分原因。根据韩信的性格,哪怕刘邦对他知遇之恩再多,如果突然有一天要杀他,我相信韩信绝对会反抗,而不是任人宰割。
那既然,主要不是为了恩情,那么,为什么韩信还不听从武涉和蒯通的告诫,背叛刘邦呢?
笔者认为是韩信不太相信刘邦会这样做,或许在当时韩信的心里,从来没有想过谋反自己当皇帝这件事。而是想着新政权建立,自己得以封后称王,坐拥一方土地便已满足。等其死后,子孙后代也可以接替自己的位子。
在现在我们看来,韩信这样未免想的太过天真,但是,稍微了解一下西汉之前的封建制度,便不难理解韩信为什么会这样想了。
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当时的中国一直是分封建制,即天子将自己的封土划分给自己的亲属和有功之臣,实行分管自治,各诸侯王每年定时上供即可。天子表面上对诸侯王的封地拥有所有权,实际中却没有控制权。因此,许多功臣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着最高的权利。
然后,当秦始皇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新政权后,便直接废除了原有的分封建制,改为了郡县制。换句话说,他就是皇帝,对整个天下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也正是因为此,秦国政权只维系了短短的十多年,到了秦二世那代便土崩瓦解了。
所以,在韩信心中,就算刘邦建立新政权,肯定不会沿袭秦朝的制度,而是会采用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度,这样朝代才会更加长久,而他自己也可以安于一方封地,做他的诸侯王。
同时,在当时的历史之前,也从未有过天子屠戮开国功臣的事情。武王伐纣之后,建立周国,没有屠杀一个功臣,反而很是放心的对每个人封地加官,安排在周国左右。
还有项羽在灭掉秦国之后,同样没有杀过一个功臣,所以,他不相信刘邦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人神共愤的先例。所以,韩信定然是觉得,刘邦新政权一旦建立,一定会效仿周天子,将天下平分给有功之臣,让他们自由管辖各地的封地,这样天子也会少掉许多麻烦。
可是,韩信还是小看了刘邦,刘邦此人是下定了决心要将权利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想效仿的也不是周天子,而是秦始皇!
所以,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一切。
当然,刘邦如此屠杀异姓王的行为,也是在当时西汉引起民间莫大的愤慨,毕竟,最开始刘邦先杀的韩信,彭越以及英布,这三位异姓王在楚汉战争中可以说出力最多。没有他们三位,仅靠刘邦是灭不了项羽的,更不会有后来的西汉政权。
然而,刘邦却心狠手辣,不仅杀了三王,就连三王所有子嗣全都处决,这种做法不仅令人不齿,更是在其一生中留下了不光彩的一幕。
现今,韩信的墓地有三座:
一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的“山西韩信墓”;
二是,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
三是,淮阴的“江苏韩信墓”。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韩信之死》』
- 标签:羽泉 邓超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
-
光绪葬礼现场照:1628人仪仗队,撒90万张纸钱,送葬百姓交头接耳
公元1871年光绪作为婉贞与醇亲王的次子出生,由于长子已死,所以光绪是在期待和希冀的目光中诞生的…
- 兵马俑真是用活人烧制?一尊兵马俑裂开后,真相被揭晓
- 她是漂亮的女汉奸,战争胜利后躲进深山三十年,最后被猎户发现
- 她是宋氏三姐妹财富最多的一个,一生有四个子女,可惜少人有知晓
- 为何北宋后妃都喜欢收养养女?宋仁宗告诉你,养女都是用来干啥的
- 公主到蒙古和亲,被驸马一脚踢死,康熙得知后如何报复的?
- 吕碧城:民国奇女子,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为何终身未嫁?
- 秦始皇陵为何至今都没有被动过,其墓穴隐藏着怎样的谜底
- “白虎”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胡雪岩临终前告诫子孙要远离“白虎”
- 高考试卷,为何偏偏要在监狱中,由犯人印刷?其实国家用心良苦
- 从对李斯赵高等人的态度上,可看出秦始皇暴戾与明智的矛盾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