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海南文化

  :海南地理位置独特、许多地名历史悠久,记录了海南历史文明发展进程,是宝贵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文化资源

海南文化

  :海南地理位置独特、许多地名历史悠久,记录了海南历史文明发展进程,是宝贵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文化资源。加强海南传统地名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海南人对海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提升海南自贸港建设文化品位和助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地名的灵魂。海南许多地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涵盖了海南语言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要素,彰显着海南传统文化的色彩和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南一些名城、名镇、名村等地名遗产文化失去了本源的魅力。习总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因此,加强海南地名遗产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增进地方认知和理解,延续地方文脉,留住“乡愁”,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海南文化在自贸港建设中的魅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南的地名,见证了海南岛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调研中发现,文昌铺前老街、定安故城、海口水巷口、昌化故城、澄迈石矍村等文化遗产,从地名词语文化来看,文化历史悠久,这些地名记载了海南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和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如昌化故城至今保留着香火旺盛的峻灵王庙,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从地名实体文化来看,上述地名文化,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地域特色鲜明,如定安故城是古时定安、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垣是海南保存较为完好的县治城垣,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特色,如文昌铺前老街、海口水巷口,建有南洋骑楼风格的铺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澄迈石矍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火山岩建筑形制、聚落结构,建筑雕刻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是海南民居建筑的典范。

  近年来,海南以习总关于地名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地名文化的工作要求,在挖掘和地名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2017年,省民政厅联合省文联组织了“家在海南·铭记乡愁”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征集评选活动,评选出海南首批十大古街老巷、十大名人故里、十大红色圣地、十大黎族苗族乡(镇)村地名。2019年,开展了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评选活动,演丰镇、文山村等119个有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存老地名被选入《海南省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作了以《山海有名》为主题的第一、二季度海南地名文化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以海南的山、海、林、田、湖为主线海南文化,结合海南百姓的生产生活讲海南故事,集中反映了海南地名的历史渊源、变迁过程及其人文涵义,深描的海南文明发展脉络,彰显海南地名文化的魅力、活力。

  2020年,组织到海口市美兰区新区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活动,编印《山海有名》同名书籍,在海口民生广播电台直播《海南地名故事》44期,进一步扩大了海南地名文化的影响力。

  地名具有指位性,有其专指的地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调研中发现,海南一些市县老百姓,一般只了解地名指位性这一基本功能,而对于地名的文化性、历史性和文物性认识不足。如昌化故城是一座防海盗侵扰而建的军事城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时代久远,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城遗址大部分已毁,仅保留北面部分城墙夯土堆,当地群众曾经有扒掉城墙砖头盖新房的现象,对昌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缺乏认知。

  以海南骑楼老街为例,它见证了海南的百年沧桑,保存和延续着珍贵的城市记忆。遗憾的是,海南多数骑楼街由于未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在疮痍满目。类似骑楼老街的地名保护和开发一直未能顺利展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文昌市从2009年至今,争取海航集团赞助及中央、地方财政投入,已投入资金达813.08万元,对30件胜利街骑楼进行立面改造,目前还剩7间尚未完成外立面灰塑改造。定安故城由于保护修缮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北门城楼、西门城楼、城垣(墙)和骑楼等文物古迹得不到较好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城的开发利用。

  二是对地名规划编制工作重视不够。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背景下,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如火如荼,古色古香的民宅、街巷即将拆迁或已经拆迁,这需要更加重视地名规划工作,有序保护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地名遗产文化宣传保护力度不大。海南现存的著名骑楼老街,除了海口骑楼老街、文昌铺前镇胜利老街遐迩闻名外,诸如会文镇白延圩,琼海的嘉积镇新民街、博鳌镇乐城岛老街,儋州的新州镇新英老街、南丰镇南丰老街,三亚的崖城古镇、临高村古街等,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保护,当地民众不够了解,因而随意拆修老屋,给骑楼老街的保护行动带来巨大困难。

  四是地名文化深度挖掘还不多。调研中发现,海南不少地方在名胜古迹、景区景点和古街巷等地,设置的地名标志牌功能单一,仅仅起到指示地理方位的作用,没有充分展示该地名背后蕴含的形成、变迁、结构、内涵等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无法给游客带来精神、心灵的深切感受,无法加深游客对目的地的了解,体验异质文化的冲击和交融,如定安故城、昌化故城缺乏对周边文物点进行串联,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难以提升对地名遗产文化的整体开发利用水平。

  五是地名文化保护机制有待健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决定光靠某个部门无法实现对其完整保护,要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部门认同到位、协同治理。遗憾的是,海南至今尚未恢复建立地名委员会,涉及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部门间缺少配合,信息共享不足,沟通不畅。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下称“《条例》”),随后海南于1994年出台了《海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下称“《办法》”),2013年对《办法》进行了修订。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名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办法》已难适应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比如,《条例》未明确规定保护历史悠久或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的条款和违规处罚条款,由于缺乏地名管理法规作强有力的保障,不利于从根本上做好保护历史地名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保证古老地名不被修改。

  首先,海南各级地名主管部门、专业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地名联席会议等重大地名事项会商机制指导协调作用,按照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对地名工作的领导,适时研究解决地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地名审批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实施、地名信息化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促进地名工作健康发展。其次,要督促各市县加强地名工作力量配备和保障工作经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解决长期无专业人员、难以承担起大量的地名管理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是以国务院即将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为依据,结合海南实际,开展地名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将保护老地名的条款和违规处罚条款列入其中。

  二是针对海南当前地名管理服务、地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各市县、各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完善制度,形成规范有序、衔接配套的全省地名政策体系。

  三是出台地名公共服务、历史地名保护等方面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建立完善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听证、执法监督等制度。

  四是以相关规划为引导,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历史人文和地域等因素,对未来需要命名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进行前瞻性研究。特别是把老城改造、新城开发等作为重点关注的区域,科学编制地名规划,并根据城镇发展变化及相关规划修编情况,适时修编地名规划。

  第一,建议由市县政府牵头,组织民政、旅文、教育、交通、农业、资规、档案、史志办、政协文史委员会、新闻单位等部门成立课题调研组,开展海南地名文化遗产普查,摸清家底,为进一步开展地名文化研究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的研究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广泛开展地名文化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工作,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与论文。

  第三,深化地名文化研究。举办一些地名文化挖掘和保护研讨会、论坛、座谈会,组织专家开展加强地名文化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地名工作实践,为有序开展地名文化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第一,借鉴央视《中国地名大会》的经验,举办《海南地名文化与旅游发展论坛》和《海南地名大会》等地名文化类论坛和竞赛节目,将苦涩难懂的地名知识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盘活地方文化资源,增添文化自信,唤醒文化自觉。

  第二,针对地名文化内容挖掘不深、不接地气的问题,可以举办重走海南古驿道、史图博访黎路线、探访古街巷、寻找红色地名、美食地名等活动,使地名文化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满足新时代差异化的精神文化诉求,激发人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第三,针对地名文化宣传过于平面、单调,不符合全媒体传播的实际,强化“互联网+”思维,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比如以动漫、微电影、抖音等方式,讲好海南地名文化故事,打通以文教化、直击人心的传播渠道。

  第一,挖掘、整合海南古城、古镇、古街、古巷、古村、古港口、古庙等文化资源,拍摄制作海南地名文化系列纪录片、地名文化短视频等,在车站码头、空中海上、景区广场等全方位展示,以全新的视野介绍海南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有计划推动地名普查成果社会化应用,鼓励市场主体和相关社会中介组织利用地名资源开发音像制品、地名画册、动漫游戏、专题会展、主题旅游产品等衍生产品。比如,开发骑楼老街、定安故城等相关系列旅游产品,介绍百年老店、文化名人、民间传说,充分挖掘老地名的文化底蕴,弥补现有老街、老城商业化开发有余、传统文化挖掘不足的遗憾。

  第三,建设地名文化主题公园,构建内容各异、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地名服务产品体系,尽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与地名服务相关的需求海南文化。以定安县衙博物馆为例,运用5G技术,以“定安娘说地名”为构想,结合地名标志智能化改造,做到融合场景应用,提升地名文化的旅游趣味价值。

  第一,在科学评估历史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分级保护制度,做到分级保护历史地名,对重点保护的历史地名设置标志牌(碑)。

  第二,对文化价值较大、社会影响力较强的历史地名,积极创设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提升历史地名的社会知名度。

  第三,对于地理实体已消失的历史地名,建立地名资源储备库,充分利用历史地名资源开展命名更名工作。

  第四,利用地名为地方特色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地名作为传承地方文脉、彰显地方特色、凝聚地方精神的特色文化元素,对其研究、保护和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南地名文化资源丰富,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挖掘地名文化资源,推动地名文化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转化的紧迫性及必要性更甚以往。通过完善地名保护体系、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开发地名文化产品等方式,有利于提高海南各族群众的凝聚力,提升海南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