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海南文化特色介绍海南老爸茶海南最具特色的东西

  5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

海南文化特色介绍海南老爸茶海南最具特色的东西

  5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海南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建国55年来,海南人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海南的开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走上了一条快速富岛强省之路。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当今海南已经从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边陲地区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总体上从贫困步入了小康,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55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海南人民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海南岛解放前夕已陷于百业萧条、民不聊生的境地。从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到1978年的28年中,由于特殊的军事形势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国家对海南采取了“加强国防,准备打仗”的方针,在经济建设上,除了对橡胶、铁矿、制糖、原木和盐业等少数产业作了一些投资外,国家对海南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海南迎来了加快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特别是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91.6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2.6倍,年平均增长11.0%。

  经济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3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857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0.3倍,年平均增长10.2%。按现行汇率换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达1036美元。依据国际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已实现从低收入水平跨入下中等收入行列,经济发展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61.60亿元(不含国税),比1978年增长44.2倍,年均增长16.5%。

  解放初期,海南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内部结构畸形,产业层次较低。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海南岛作为国防前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直至1992年之前产业结构始终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产业层次较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尤其是199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三次产业发展方向,即立足本省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三次产业中的优势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经过大力加强结构调整,热带高效农业、海岛旅游业、新兴工业迅速崛起,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已由1982年的59.8:14.0:26.2转变为2003年的36.3:24.9:38.8,逐步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热带高效农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海南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1950年解放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海南省农业生产单一,技术落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充分发挥特有的热带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定单农业,大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并逐步向产业化和外向型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高效农业的新路。2003年农业增加值251.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7.7倍,年平均增长9.0%。粮食总产量195.85万吨,比1952年增长2.4倍,年平均增长2.4%。水产养殖、热带水果、牧业、瓜菜等热带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海南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2003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23.07万吨,比1987年增长10.0倍,年平均增长16.2%,比建省前1987年增长10倍,年平均增长16.2%;水果产量148.05万吨,比1987年增长9.1倍,年平均增长15.5%;肉类总产量52.57万吨,比1987年增长3.9倍,年平均增长10.3%;瓜菜产量343.82万吨,比1987年增长5.6倍,年平均增长12.5%。农村个体、联营、股份合作制等各种经营组织形式迅速发展,以加工运销为中心的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至2003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共有4.45万个,企业总产值达183.64亿元,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20.1倍,平均每年增长21.0%。

  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介绍海南老爸茶。建国初期,海南省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结构畸形,只有十几家小型企业和一些手工作坊,直到1952年全省也只有35个小工厂,工业总产值4200万元(1970年不变价)。

  从1950年至1987年间,海南工业在近代工业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拥有现代技术设备的新企业,但由于规模小,基础薄弱,企业组织程度低。海南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后,逐步发展成为生产门类齐全介绍海南老爸茶、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的地方工业体系。食品饮料和轻纺工业迅速增长,电力工业超常规发展,汽车、医药、摩托车等新兴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日益壮大,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开采工业形成了蓄势待发的态势;天然饮料、罐头食品、化学纤维、摩托车、新药品等一批拳头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部分已打入国际市场。2003年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123.28亿元,比1987年增长6.8倍,平均每年增长13.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7年的13.4%提高到2003年的17.8%;工业化程度由0.2549提高到0.3724。

  旅游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海南具有深远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优势产业。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省把海岛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新的景区、景点相继建成,来琼旅游人数显著增加。2003年全省接待旅游人数达123.41万人次,比建省前1987年增长11.5倍,年平均增长17.1%;国际旅游收入7956.95万美元,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平均增长12.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52年的0.17亿元扩大到2003年的276.34亿元。建省以来,即1988年到2003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2452.88亿元,是建省前35年(1952年-1987年)投资总额117.52亿元的19.8倍。

  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支撑经济增长能力大大增强。先后建设了大广坝等多个水库,确保了海南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电力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从缺电到电力供给基本保障的转变。港口建设成效显著,万吨级泊位由1987年的3个增至2003年的10个,港口吞吐能力大大增强。按国际4E级建成了三亚凤凰机场、海口国际美兰机场。海南省通往外地民用航空航线条,美兰机场跨入全国八大航空港之列。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纵四横”的公路网络贯穿全岛,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环岛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粤海铁路通道开通,“天堑变通途”。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已形成包括数字微波、光纤通信海南文化特色、卫星通信、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海南最具特色的东西、分级交换等现代通信技术手段的完整的通信体系。全省程控电线万门,增长36.9倍,平均每年增长25.5%;移动电线万门。全省电线年电线部/百人,已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海南岛解放后直到1978年,海南省城乡市场处于高度计划经济阶段,消费品市场货源紧缺、缺乏生机。1978年后,海南商业发展格局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特别是建省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省会海口市建成了乐普生、生生百货、第一百货、DC城、明珠广场等一批大商场,县城中心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构成了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200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64亿元,比1987年增长6.8倍,平均每年增长13.7%。

  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住房、汽车、IT产品、旅游等居民消费持续升温。2003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72.7%,汽车销售额增长1.7倍,微型计算机增长10.5倍。

  解放以来到1987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海南城市建设非常落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的城市发展揭开了新篇章。这一时期,城市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0%上升到2003年的25.9%。城市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和环境整治迈上新台阶,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全省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海口市已从一个边远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的省会城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三亚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三亚市还荣膺2002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1950年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前,海南省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1988建省后,城镇居民收入成倍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59元,按同口径计算,比1987年增长6.4倍,年平均增长13.2%。在农村,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88元,按同口径计算,比1987年增长4.2倍,年平均增长10.8%。

  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587元增加到2003年的3368元,平均每年增长10.6%。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7年的59.9%降低到2003年的44.8%,整体上步入了小康生活水平(城市小康生活标准值,恩格尔系数为45%),向着追求享受型和发展型的小康生活转变,从“吃、穿、用”消费转向了“住、行、游”消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7年的61.0%降低到2003年的57.6%,由过去的“吃饱穿暖”这种典型的温饱型消费观念向“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转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17.87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10.47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主要表现在住房质量的明显提高。2003年人均住房面积达19.51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0.61平方米,其中人均钢筋结构为4.54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4.3平方米。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当前海南教育已形成了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2003年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全年小学在校学生100.8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1.89万人,适龄少年入学率86.7%,毛入学率98.5%,高中在校学生8.89万人,全年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105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6427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3498人,全省共有教职员工107362人。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丰硕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南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事业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海南文化特色,海南科技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初步形成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体系。2003年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科研机构6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90万人;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6项,比上年增长11.8%;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10项,国家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2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全年共申请专利445项,其中获得专利授权296项。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海南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在文学领域、音乐领域、舞蹈领域海南文化特色、戏曲领域、电视电影领域、美术领域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发展。2003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3个;文化艺术馆21个,其中艺术馆3个,文化馆18个;档案馆16个;图书馆19个;报纸23家;杂志社45家。全年出版报纸16024万份,杂志1264万册,增长32.0%。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7%和94.8%,有线万户。

  卫生事业取得明显成就。海南岛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2003年共有卫生机构(含门诊部、所)2655个,其中医院194个,卫生院311个,门诊部198个,专科防治机构40个,有卫生防疫站29个。全省共有病床位1.83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725人,其中执行医师7555人。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海南的社会保障事业,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传统型的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由养老、工伤海南最具特色的东西、失业、医疗等多种保险构成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所取代,一个具有海南特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2003年全省共有养老保险人数116.5万人,比上年增长4.8%;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增长20.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8.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7.7万人,增长1.1%;生育保险28.38万人,增长22.6%。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40个;城镇社区服务中心6个;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59万人。

  劳动就业事业取得较好成效。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也初步形成,在就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3年全省就业人数360.3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20.07万人。

  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取得巨大成绩。从无政府的生育状态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转变,人口素质迅速提高。据人口抽样调查,2003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由上年的15.20‰下降到14.68‰,人口死亡率由上年的5.72‰下降到5.52‰,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9.48‰下降到9.16‰。(资料由省统计局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