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传统文化四大国粹海南民俗文化有哪些海南三亚旅游纪念品海南非遗名单公示

  海口市古称“白沙津”、“海口浦”,别称“椰城”

传统文化四大国粹海南民俗文化有哪些海南三亚旅游纪念品海南非遗名单公示

  海口市古称“白沙津”、“海口浦”,别称“椰城”。因地处南渡江入海口得名。海口的近代殖民史应该从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廷与英法帝国主义分别缔结《天津条约》,开辟琼州口等十大对外通商口岸,海口改称琼州口开始。先是允许英、法商船自由来往贸易,并允许在海口设立领事馆。公元1860年《天津条约》正式换文生效海南非遗名单公示,当年英国在盐灶设立领事馆,法国在海甸岛六庙坡尾设立领事馆。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埠首先向英、俄、法、美,继而向欧洲各国开放,海南岛从此有了直接的对外贸易往来。此后,几乎当时的世界列强如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丹麦、日本等十三国都在海口设立领事或领事馆。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口市区不到5万人,却设有这么多的领事或领事馆,各国争相争取在海南的利益。这除了说明海南地理位置特殊,资源极其丰富外,由于地缘的关系,海南远离、经济、文化中心,便于殖民统治者瓜分,便于世界贸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是一水之隔的湛江,也没有这么多的列强各国设立的领事或领事馆。(当时的海南人出国不用到外省去签证,出入很方便)1876年琼海关的设立,海口的大门打开,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殖民统治时期和近现代商业发展时期。琼海关由英国人总税务司赫德在海口设置,俗称“琼海洋关”或“新关”。(后简称“琼海关”),并成立了琼海关税务公署,地址在今中山路尾南侧,高级职务均由洋人担任,没有中国人的位置,这是殖民统治最直观的象征。

  开埠以前,海南属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业不振。自开埠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商品的大量输入,华侨经济力量的崛起,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促使商业逐步发达。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七年(1892~1901),进口的主要物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毛织品类,有英国羽毛、羽绫、宽毛料,西班牙纹绒布、衣毛料、绒布、毛毯及意大利毛巾等8项;第二类是五金类,有铁钉条、铁丝、旧铁、铁钉、黄铁片、钢、水银等7项。当时的海口人穿上洋布做成的西装可以跟上海、香港等地比美,1940年初,有一位从内地来的记者在海口看到一般的市民在咖啡馆里穿着西装喝咖啡时还觉得新奇,因为海口的新派人物的穿着还是受到南洋

  华侨和香港商人的影响,在侨乡乡下你甚至可以见到穿着西装上衣干农活的人,这些衣服大多是南洋亲戚邮寄回来的传统文化四大国粹。从街面流行的服装你可以看到海口开埠和南洋华侨的发展对海口本地人的影响。

  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性质的制约,时期的海南商业出现时而兴旺发展,时而衰落后退的状况。1911年至1914年,海口社会各方力量互相牵制,频繁,商业萧条;到了1915年至1916年,南洋橡胶、锡锭销路十分通畅,已经在东南亚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的华侨汇回金额丰裕,年达2000万元,社会资金充足,社会购买力旺盛,商业大有起色;1917年至1920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上交通被封锁,对外贸易基本停顿,李根源、邓本殷等军阀相争驻防琼崖,商业出现衰落,1921年至1927年,海口经济出现转机,各县公路陆续兴建,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南洋橡胶和矿产业再次好转,商业出现新的兴旺,此时,五条老街相继盖起了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号;然而,到了1928年至1932年,南洋经济极不景气,华侨汇款从1916年的2000万元,减少到1926年的1000万元,1931年竟减少到600万元,资金十分缺乏,社会购买力微弱,商业出现空前的衰落,1932年至1938年,随着华侨经济的迅速恢复,华侨汇款逐步回升,海南自身的工农业生产也有所发展,商业又出现兴盛的景象,表现在骑楼建设上,海口的最高楼五层楼建成,一批邮电、银行、药铺、旅店纷纷建成开业,海口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此时,五条老街的建设已经成型,商铺林立海南三亚旅游纪念品,经济贸易繁荣,各地来的商业会馆也在海口纷纷设立,岛内外商人先后建立了许多商会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五邑会馆、潮州会馆海南民俗文化有哪些、高州会馆、福建会馆、兴潮会馆和漳泉会馆,仅漳泉会馆和兴潮会馆在海口经营的商店就有近400家(现在潮州会馆还有部分在沿用)。

  海口商业繁荣,文化大融合,潮剧、粤剧、闽南戏也相继传入海口,一时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交汇的景象。由于会馆经济的兴起,商人往来日众,促进了海口贸易的繁荣。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海口的店铺比明代增加了10倍,城区街道也扩建至25条,形成“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的局面。

  多家会馆的设立,闽粤港商人的纷纷进入海口,到日侵琼前,海口商会已达1000多个会员,主宰着海口经济的走向,商会的意见甚至可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商会发挥了真正的为商人服务的作用。这标志着海口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可以说,要不是日本人1939年的入侵,海口的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十分迅速而成熟的阶段:1939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海南,对商业实行统制政策,商店关门,街无行人,商业极为萧条;人们纷纷逃离海口,湛江、南洋各国都成了海口人逃难地方,5万多人的海口几乎逃离了一半,许多待建的项目不得不停顿,外资纷纷外逃,发挥重要作用的会馆经济和华侨经济一下子锐减了。1940年至1949年,海南光复后,日产被劫收,生产受破坏,交通中断,货源奇缺,货币贬值,商业一直走下坡路,海口经济大伤元气。

  今天的人难以想象,海口在历史上曾是广东的造船中心之一,海口造船在明代在全国就很有名气。清雍正五年(1727)和嘉庆十八年(1813),海口被定为广东四大船舶修造中心之一。海安营、雷州协水师营的战船都由海口船厂负责修造。船厂由州府的文官和船厂附近的副将、参将等武官共同管理。所造商船已北航长江流域,南达东南亚各地,海口逐渐成为中国南方边陲的重要港口商埠。

  1920年代,私人小工业户“琼南兴”曾修造1只小型机动铁船。 1952年,海口、琼山三联的造船工组建海口市三联造船厂,社址设在海口市三亚下街。

  但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四大国粹,海南岛内部的商业领域狭小,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琼山、文昌、琼东、乐会、定安五县和海口市,因这些地方交通方便,侨汇丰盛,物产较多。而西部的儋县和南部的崖县(今三亚),交通不便,物产较为单一,各县则处于半封闭或全封闭的旧式农村生活。时期全岛有商业墟镇214个。海口市为全岛商业总汇,拥有商业店铺592家,门类齐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期间,日帝全部控制货源,统一由日商经营,对海口商人则设“海口地方维持会”加以统制。凡参加“维持会”的商店称为“指定商”,可以从日本批发商那里得到商品在市场上零售。但全市500多家商店,只有10多家参加“维持会”,而且几乎为外地来海南的商人。这一点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史上是很特殊的,海南商人不怕日军的铁蹄统治,能跑的跑,能躲的躲,即使在海口经商,也不惧怕日本人的威胁,宁愿损失,也不加入汉奸会。因此,日本投降后的1948年,海口市能勉强维持的公司和商店仅44家,与战前500多家比较,大大减少。但海口商人的民族气节和深明大义,却是令人佩服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海南三亚旅游纪念品。这和海南人长期养成的豪狷之气有很大关系。

  宋元明清四朝,海南人出洋人数倍增,特别是明清两朝。明代自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外交往增多海南非遗名单公示,在这个大的经济背景下,海南与海外的经济联系贸易规模都有所扩大,于是海南岛亦出现了一股向外移民的浪潮。尽管后来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但因为海南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仍无法断绝与东南亚的贸易关系,当然也无法阻止海南人移海外的潮流。清朝康熙时代海南非遗名单公示,国内移民海外人数不断增加,康熙五十六年,为了防止国内米粮流出及外人危及国内秩序等原因,清政府颁布条例,与南洋的贸易一概停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洋海禁”时期,这一时期延续十年之久,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削弱了海南对东南亚的经济贸易和移民的积极性,从此海南对东南亚的移民潮陷入了阶段性的低迷期。康熙之后的雍正和乾隆时代,相对地放宽了“海禁”政策,但海南人再度掀起一轮向东南亚移民的浪潮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1840年前,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已被英美列强所侵占和统治,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同时,英国向东方世界推广技术,于是西方世界甚至是整个东西方世界的各个主要经济地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南亚作为西方工业世界的原料供应地,锡矿业和橡胶业甚至是铁路工业发展异常迅速,这就必须需要一大批的廉价劳动力来支撑。当时的情况是,非洲的奴隶贸易已经停止交易,所以一时劳动力相当紧缺,这就不由迫使西方列强向东南亚甚至是中国沿海地区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又于西方列强的淫威对外开放沿海各大港口,国内民不聊生,内因和外因的互相作用,就这使沿海一带,特别是跟东南亚比邻的海南大量向外移民成为了可能。于是,欧美列强通过代理人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招募甚至采取诱骗拐卖的手段,把大量的华人当“猪仔”贩送到南洋。

  海口是近代华工出洋的岸口之一,设有外国招工中介设立的收买华人和经办华工出国事务的机构和猪仔馆多处。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第五辑里写道:“从1876年-1898年的23年间,仅通过客运出洋的海南人就达24.47万人,平均每年一万余人,而通过其他途径出洋的人数也不少。”这些人有的是因为生活所迫,有的是因为被诱骗沦为“猪仔”,有的则是跟亲随友,源源不断地涌到南洋。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毫不惭愧地说,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华人,没有华工,就没有后来的东南亚,后来星马泰的发展也离不开海南人的贡献。

  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海南华侨在海外的奋斗,没有他们在南洋取得的经济成功,海口骑楼街区的建设似乎不可能。因为据有关资料,海口是国内四个沿海城市中依靠侨资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侨资比例达到70%。几乎每一扇门的后面,都隐含着或多或少的南洋故事。海口的南洋史也是海南南洋史的缩影,海口老城的形成凝聚着海南南洋商人的劳动和智慧。

  据史载,19世纪40年代,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现博爱北街)落成。具体位置史书缺乏记载,但在海口清末明初的地图上,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四牌楼位于海口所城中新十字路口。在当时四周一片低矮的瓦房之中,如此一栋散发着异国风情的白色骑楼耸立城区中心,是何等的荣耀和气派。有专家说, 正是这一栋骑楼的出现,影响了海口老城区街道两旁建筑风格的形成。从1920年代逐渐形成的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构成了一繁华的骑楼街区。2007年3月,海口荣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片南洋风格骑楼建筑群。

  海口骑楼外部立面檐口均为带孔洞的女儿墙,俗称“风洞墙”海南非遗名单公示,造型主要是欧洲巴洛克式,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底楼为开敞的柱廊,柱子外表面大多带有简单的阴刻中式框纹。和我国华南、东南亚一带的骑楼不同的是,在这些花样众多的装饰构件之间,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龙凤松鹤、荷花莲藕、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禄寿等。外墙体上细雕的花纹,如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和腊梅等,则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海口的骑楼老街是上个世纪初海南人下南洋经商的产物,已有80多年历史。香港设计师王宁光走访了澳门、广州、开平、梧州等国内许多骑楼保存较好的城市,他得出的结论是海口市的骑楼是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城市,但其保护已经远远落后于以上城市。

  资料记载,当时由于商业发达,过往商轮频繁停靠在海口码头。此后的三十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海南民俗文化有哪些,如“梁安记”、“云旭记”海南非遗名单公示、“远东公司”、“广德堂”、“王昌行”、“永生号”、“精华公司”,著名的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为“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这一带的骑楼里。

  这些骑楼具有浓郁的欧亚混合文化特征,建筑风格呈多元化。从中,既能看到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文化,又可感受到西方的建筑艺术,洋溢着浓郁的南洋味。

  海口大家族的故事其实就是海口历史发展的浓缩。1932开始筹建,历经两年才建成的五层楼,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直到1970年代,华侨大厦建成,才结束了五层楼作为海口最高楼的历史。楼主吴坤浓和事业的合作者吴坤瑞一家的故事曾是海口埠上不可多得的往事。

  陈氏家族是海口著名米行永生号的创办者,其创始人陈礼运是海口商会第六任会长,也就是日侵琼最后一位民选会长。为避免当汉奸会长,他放下在海口的所有生意,到上海滩发展,并带动了一批琼籍商人到上海去,开辟新的事业。那时在上海,常来陈家聚餐的海口商人就达200多人,此事当时曾被称颂一时。

  何家大院的兴衰是我近年采访的大家族里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何家的创始者何达启是清末民初海口传奇的商人、慈善家,他所开辟的开往南洋的船队,他和侄子何麟叔所带回来的第一株橡胶,他所开办的学校等等,都是海口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他的大家族近百年的沧桑变化,他的儿孙辈所演绎的人生悲喜剧,他们的命运坎坷,都浓缩了海口百年的南洋史、商业史和史。(天涯社区/琼崖史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