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苙民俗海南岛历史变迁
黎锦,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
相传,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裙被植物的汁液染上斑斓的颜色,十分漂亮,黎族人从中逐渐摸索出利用苏木、黄姜、蓝靛草、谷木、牛锤木和枫叶将纱线染成红海南文昌苙民俗、黄、蓝、绿、棕和黑等颜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黎锦是浓缩了黎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史书”。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黎锦图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标志符号,这些原始的文化符号,记录了黎族各方言区的文化信息,他们逐渐把吉祥美好的事物和对生活的期待,镌绣在衣物、鞋帽、被单之上,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黎族织锦技艺海南文昌苙民俗。
织黎锦是一项技术活海南岛历史变迁,操作起来十分讲究。首先要在腰上缠着腰织机,将其固定收紧,足尖撑起另一端脚踏棍,双腿伸直,右手持织锦木刀,拉拽间将纬线打紧......一番操作下来,简单的丝线,却能编织出斑斓的色彩。神秘的图腾,生动体现了黎族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3000年过去,每一幅黎锦都承载着故事,流传至今。2009年,海南黎锦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跻身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非遗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海南岛历史变迁,海棠区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保护各类非遗项目,积极打造“非遗+旅游”“非遗+艺术”等跨界融合的新型乡村产业。
2017年,在海棠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海棠区北山村吉菊莲黎锦手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正式成立,这也是海棠区第一个黎锦专业合作社。
为了让传统的黎锦元素和时尚潮流相结合,合作社还创作出一系列适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服饰和文创产品,让黎锦以一种更年轻化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
“按照生产性保护的思路,积极探索合理、科学的传承机制,致力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流行元素的有效对接,我们开始尝试制作黎锦饰品、黎锦伴手礼等创意产品的推广销售。”合作社负责人吉菊莲说。
2019年,在海棠区总工会的支持下,合作社重新翻新,这大大地提升了吉菊莲和社员们的动力。“政府关心照顾我们,我们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栽培。”如今,合作社四周干净敞亮,一排排精美的黎锦作品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柜内,黎锦点缀的时尚单品凝结着浓浓的海南传统文化。
“我们现在制作了很多手作的黎锦饰品,都是我们一针一线缝上去的,价格也合适,挺受年轻人欢迎的。”工作室里,吉菊莲展示了许多精美的黎族创新型服饰、头绳、日用品等,都点缀上了黎锦的图腾和纹案,时尚中也充满着文化特色,尽显黎锦的手作之美......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作为海棠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吉菊莲不仅带动周边的村民学习织锦,还利用农闲时间无偿为村里织锦手工爱好者教授黎锦技艺。如今合作社逐渐步入了正轨,订单也随之而来,村民钱包越来越鼓,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文化遗产传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为了加大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海棠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2018年至2021年,相继在海南师范大学、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海棠区北山小学、海棠区林旺中学海南岛历史变迁、海棠区湾坡小学开设黎锦、织锦兴趣课,传播民族文化。
2022年,海棠区开设黎锦公益课堂,将黎锦文化带进更多湾区中小学校。在海棠区青田小学开设的“黎锦学堂”用心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为进一步推广黎锦编织、传承黎锦文化技艺打下基础,在传承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的同时,助力湾区乡村振兴工作。“这几年我们经常举办黎锦制作技能培训班,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海南文昌苙民俗,还在区里的中小学开设公益黎锦兴趣班,让更多人了解我们黎族传统文化。”吉菊莲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下一步,海棠区将通过开设非遗就业工坊海南文昌苙民俗、黎锦展示、举办赛事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黎锦文化内涵,加快推动辖区黎锦产业新生态的转变,使其逐步走出三亚,走出海南,走上世界的舞台。
- 标签:本站
- 编辑:秀念
- 相关文章
-
海南文昌苙民俗海南岛历史变迁
黎锦,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 相传,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
- 海南文昌苙民俗海南岛历史变迁
- 海南民间工艺海南文化十大名镇,海南自贸港论文
- 海南白沙非遗文创文化宣传推广方案_海南自贸港论文
- 海南省的名胜古迹海南文昌介绍海南自贸港论文
- 黎族特色文化绘画海南有哪些风俗文化本土文化特色
- 海南文化建设海南以前的历史本土文化特色
- 本土文化特色海南餐饮文化特色海南民俗文化ppt
- 海南文昌十八行村海南文昌文化海南岛文化
- 海南的文化常识海南元素海南文昌十八行村
- 海南历史文化图片海南历史文化遗产2023年11月9日海南文昌十八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