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赞美海南岛苏东坡海南儋州海南各市县地名大全
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汗青。儋州古名“儋耳”,得名由来未见史料纪录,而对“儋耳”一位之注释是有的。据《 汉书》云:“儋耳者,大耳种也。”《山海经·国内南经》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觉得饰,即儋耳也。”《正德琼台志》引《异物志》说:“儋耳之曰,镂其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儋县志》说的痛快,“其人耳长及肩。”这类说法不免有夸大之嫌。当代大墨客、汗青学家郭沫若考据,“儋耳之名初见《吕氏年龄 》”(见《 儋州行》),但当时还没有作为行政建制。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不是垂大之耳。”地名来源:定安据《 琼州府志》纪录,定安县西汉时属珠崖郡地。唐初为琼山县地。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辛、傅、李、赵四将在琼山县境南部置忠州、旅废。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设置定安县。意为今后田地安宁,黎庶安定。次年( 1292年)六月立县,县治设于新寨岭下南资都南坚峒麻山界,从属琼州府。
五指山市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地点地,2001年7月该市由通什市改名为五指山市。五指山(市)原名“通什”,黎语原称“冲山”。“通什”二字是黎语的海南话音译,读 hhong da。“通”为树下,“什”为地步,“通什”的意义是:高山上很多古树包抄着一片地步。地名来源:白沙白沙县西汉属儋耳郡至来县,东汉属合浦郡珠崖县,从元代到民国,白沙田地前后属琼山、定安、儋县、临高昌感等县。1935年百姓党广东省当局在五指山区设立白沙、保亭、乐东等3县,白沙始建县治。1958年11月并入东乐县,1961年规复,1987年景立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这个县名是按照《清史稿天文志》纪录:“儋州有薄沙巡司”的“薄沙”演化而成。地名来源:陵水陵水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1年)置县,邑治设于桐楼港(今同多港)。县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县城东北有“陵楠水”(今港坡河)纵贯大海,陵楠水简称“陵水”,县以水定名;二是唐朝陵水县设治于博吉村,起源于七指岭的陵栅水(今陵水河)流经县治,以“陵栅水”简称“陵水”而得名。陵水黎族自治县群众当局驻地设在陵城镇。地名来源:保亭保亭县是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方案”中拟将五指山黎区成立五个县。四月,广东省当局民政厅正式核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中的一个县。保亭县是将崖县一句话歌颂海南岛、陵水、万宁、乐会、定安部门黎区划设的。因清代曾设“宝亭营”而得名;还有一说是清末冯资材(宫保)征黎时带兵驻此,建亭一座,先人称为“冯官保亭”,日久简称“保亭”,县以亭名。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当局驻地设在保城镇。地名来源:乐东乐东县是民国24 年(公元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方案”中拟将五指山黎区成立五个县。四月,广东省当局民政厅正式核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中的一个县。乐东县是将昌江、戴德、崖县部门黎区划设的,治所设在抱由峒。追溯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崖州曾在抱由峒南6千米的瑞芝山修建“乐安城”。明清二代均设“乐扎营、汛”。据《崖州志》载苏东坡海南儋州,“乐安水(今昌化江)源出五指岭,西南流,至乐安汛地”,故“乐安城”以“乐安水”为名,而乐东县则是由“乐安城”演化而来。 1950年束缚, 属海南行政公署统领,1952年7月报往后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统领,1988年海南建省,属海南省间接统领,设置为乐东黎族自治县。地名来源:昌江昌江原名昌化,后因与浙江昌化同名而更名。昌江县汗青长久。据史志纪录,唐虞时期属南交,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秦朝为象郡以外徼。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置珠崖、儋耳郡领儋耳、至来、九龙三县。至来县(即今昌江县)县治在今昌城乡旧县村。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年(公元前82年)废儋耳郡,因而至来县为珠崖郡辖。元帝初三年(公元前46年)罢珠崖郡,改成朱卢县。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前43年)省朱卢县置珠崖县,故原至来县属合浦郡遥领。三国吴大帝黄武七年(223年)改合浦郡为朱官郡,郡治在徐闻,领朱官、朱卢二县。原至来县并入朱卢县。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复置珠崖郡,郡治仍在徐闻,原至来县为珠崖郡辖。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复置珠崖郡,但不久就撤废并合浦郡,归属越州。梁大同(公元535-545年)中,废儋耳郡地置崖州,至来县归属崖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以汉时至来县析置为义伦、昌化、吉安三纤昌化县在今昌城乡旧县村。后又析珠崖西南地设置临振郡,以义伦、吉安属珠崖,昌化属临振郡。唐初,将吉安县并入昌化县,属儋州辖。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析昌化县置吉安县,属岭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儋州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昌化郡为儋州,废吉安县置洛场县(县治置在今儋县洛镇),昌化县原属儋州辖,从属同陵南道。五代属儋州,归南汉。宋初,县治移置二水洲中,熙桥镇,以隶于琼管抚慰司,属昌化军辖。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置南宁县仍属儋州,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昌化属崖州辖,统于琼崖道。民国三年(1914年)昌化县更名为昌江县。其由来是, 1914年5月,其时的广东省民政部长朱开宪令各知事,递照部令刊定天下反复之县名。因昌化县与浙江省的昌化县同名,又因昌化江从五指山起源后流经昌化县,故将昌化县更名为昌江县,其时县治原设在昌化城,迄至1950年5月30日,昌江、戴德二县束缚,建立昌感县群众当局,县治迁徙设置在今东方县的北黎镇。1958年12 月又经国务院核准,将昌感、东方、白沙三县兼并为东方县,县治设在叉河镇(今昌江县辖)。1960年,县治又迁往八所镇(今东方县辖)。1962年5月撤大县,复立昌江县,县治设在石碌镇至今。地名来源:琼中琼中设县,始于1948年2月,由中共琼崖特委设置,时从属中共琼崖东区地委统领,治所设于平南。1949年3月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划邻县部门黎境,规复琼中县建置,成为毗连周围九市县,位居五指山要地、琼岛中部的县。县名“琼中”就是因为天文地位而得。地名来源:临高临高,古名富罗、临机,早在秦时属象郡。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立珠崖、儋耳郡时属儋耳郡。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并儋耳于珠崖,临高属于珠崖。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端建县,因县治毗耶山,故名毗善县,属珠崖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毗善县改成富罗县,属儋州。同年,撤富罗县,在今治东40里那虞都海滨之临机(鸡)村设置临机(鸡)县。明显,其县称号是以村名而得。唐玄宗开元年(公元713--714年)中更今名临高,宋代时临高曾并入琼州。南宋绍兴(公元 1131--1162年)初迁于今治莫村,民国期间,临高县从属广东省琼崖行政公署,南区善后公署,海南特区行政公署。临高县于1950年4月21日束缚。1958年11月30日临高和澄迈兼并为金江县。1961年5月又从金江县分出,规复临高县。地名来源:澄迈澄迈,古原名为苟中县、曾口县,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 前30年)为苟中县,属珠崖郡,县治设在今美亭乡的美中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迁县城于今老城镇的老城墟,而且取澄江,迈山之首字,易名澄迈县。据史载,澄迈县名自此始,属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39年)又拆琼山地置曾口、颜卢、琼山三县,属琼州。曾口县治设在博罗村(今永发镇内)。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55年)把曾口县并入澄迈县。两县兼并后,其县城仍设在老城。后因老城地域发作地动,瘟疫盛行,遂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将县城迁至今治南渡江连的金江镇。地名来源:东方东方于1952年建县,是将原昌感、乐东、白沙、儋县部门黎区划设的。因境内黎峒有东方、中方、西方三村,其时设治于“东方村”而得名。1958 年为顺应“ 大跃进”的需求,将昌感、东方、白沙三县合为东方县(大县),治所设在宝桥(叉河),不久迁驻八所镇。1961年分县,规复白沙县,以昌化江为界分别昌江、东方两县,昌江居北,东方居南,各有山有海。地名来源:琼海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开端建制至民国期间的2068年间,海南岛县治建制从未有过琼海。1958年12月经国务院核准,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兼并为琼海县,因地处琼州的东海岸,故取“琼海”为县名,建治嘉积镇。1959年11月一句话歌颂海南岛,万宁县复析出。
天历二年(1329年)定安县升制,名为南建 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王官的儿子王廷金叛明反叛,后被停息。今后,废南建州,置定安县。定安之名苏东坡海南儋州,取其安定叛 乱,得到安宁之意。 地名来源:屯昌屯昌县前身是1948年由澄迈县的第二区(今屯昌县的西昌乡)、琼山县第六区(即如今屯昌县的新兴镇、大同亲、屯昌镇、黄岭乡、藤寨乡、南坤镇)构成的新民县。1949年2月2日,南吕、乌坡、枫木、北海、岭门乡建立定西出格区(相称县级建制)。1950年5月,定西出格区并入新民县。因同辽宁省新民县重名,1952年国务院为了便于办理,遂将海南新民县,以其治所之名,改名为“屯昌县”。屯昌县群众当局的驻地在屯昌镇。据传,屯昌原为荒地,明末清初战役频仍,我国东南内地避荒避祸之民,纷繁南逃来此屯荒,垦植,以图昌兴,故名“屯昌”。1958年12月,屯昌县与定安县兼并,建立定昌县。至1961年5月再度分县,复名屯昌县至今。地名来源:文昌据《琼州府志》纪录,文昌市的前身是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的紫贝县,属珠崖郡。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汉元帝承受贾捐之倡议打消珠崖郡后,紫贝即成废县。不断到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才在紫贝县故墟上设置武德县。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更名为平昌县。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更名为文昌。据清朝所著《广东考古辑要》载:“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置平昌县。贞观元年改曰文昌,以县南文昌江设名”。文昌江即今文昌河。看来,说文昌是以水定名是契合汗青上定名风俗的。自唐贞观元年更名后,文昌市建制并县名不断相沿。 1995年11月7日,经国务院核准,打消文昌县,设立文昌市(县级市)。地名来源:五指山(市)五指山市以其境内意味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一句话歌颂海南岛。
地名来源:海口市在汉朝,现海口空中属珠崖郡玳瑁县(原琼山县,今琼山区的前身)地,隋代当前划为琼山县地。到唐朝,这里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处所),为琼州城(今府城)的外滩,设有古渡驿站,是其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商业的口岸。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范畴包罗明天的海甸与海口郊区苏东坡海南儋州。浦,义为水边或河道入海之地。可知海口地名出于南宋,用“浦”字暗示其地境。元朝,海口浦便逐步替代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质收支口的次要口岸之一。明洪武27年(1395年)开端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清咸乐岁间据《天津公约》海口辟为对外互市港口,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交际通的道口。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商业更形开展。因为外侨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茂盛。民国早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离开琼山县,开端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束缚,同年6月正式设市。后琼山县并入海口市,成为如今的海口市。地名来源:琼山“琼山”一位的由来,据《方与记要》载“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就是说,因境内白石都的处所有一座白石头琼山,而县名取为“琼山”。到了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废旧制,成立新县。在职的文武官员想起前年远足白石山的奇遇,便纷繁发起,取城南白石山的白石洁润如玉的寄义,取名琼山。这个倡议很快获得采用,新建的县便取名为琼山县。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琼山县建制不断稳定,县府均设在府城镇。1950年5月海南岛束缚,建制亦依前。1994年4月8日,经国务院核准,改成琼山市(县级市),后又并入海口市,成为琼山区。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开设琼州府,直至清朝,琼山县都为琼州府的地点地。由此得名“府城”。地名来源:儋州儋州,古称“儋耳”。据明《正德琼台志》纪录,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呈现的行政建制。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成“儋州”。当前各朝代虽接踵变动加昌化军、南宁军等,但明清仍相沿儋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 年)改称儋县。1950年海南束缚至1992年,儋县建制没有改动。1993年3月,经国务院核准打消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
- 标签:本站
- 编辑:秀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