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当上“艺术家” 画版画找钱
上厂村,坐落在綦江区古剑山的半山腰上,海拔850米,这里是早就出名的古剑山艺术村,目前有80名知名艺术家签约入驻,已有39个艺术家工作室和国家(地区)艺术馆建成投用。可是,入驻版画村的艺术家、重庆美协副秘书长李毅力,却感觉这里少了点什么。
“背靠艺术村,能不能让周边的老乡也能吃上艺术饭。”2016年初,山中寒意正浓,李毅力找到永新镇上厂村村支书蔡春其合计。1月26日,蔡春其拉上村里的21名老乡,前往李毅力工作室——他们要去看画展。
21名老乡,平均年龄约60岁,地道庄稼人,组团去看艺术家的画展?李毅力和蔡春其葫芦里到底卖的是啥药?
“,你看看我这个成不成?”2月2日,古剑山艺术村李毅力工作室,李毅力低下头细看老乡聂如洪的版画,画的是几个颜色艳丽的大桃子。
“老人家,你这个颜色现在就很漂亮了啊!”李毅力把画递给他,这个73岁的老农拿过自己的画作,不停搓着满是皱纹的手:“还要努力,还要努力哦!”
走进李毅力工作室,墙上墙下摆放的都是版画,但比版画还要抢眼的是这里俯身画画的人。
在这里,每天都有学生来找李毅力指导画版画,这些学生正是上厂村的村民。老农也能画画吗?这事要从1月26日的一场画展说起。
“26号的前几天,蔡支书把我们召集起来问,你们谁对画画有兴趣啊?”聂如洪眨巴着有些浑浊的双眼:“我们一听都乐了,画画不是电视里演的那东西吗?我就小学毕业,大半辈子只拿锄头不拿笔,画画,能行不。”
看着村民们一脸茫然,蔡春其说:“我先告诉他们是去看看稀奇,如果感兴趣,艺术家还能免费教画画。学会画画,也能打发时间,要是看了这些画,实在不喜欢的,也可以掉头走嘛。最后村里终于有21个老乡愿意去看画展。”
蔡春其说,上厂村350多户人,19户贫困户,在家留守的有500多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除了种庄稼别无所长。说这是一场画展,不如说这是李毅力酝酿了已久的一个梦想。
“艺术村地处古剑山高山农村,到处都有很好的农民版画创作素材,那就是农民生产生活,也有很多的版画创作人才,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李毅力说,他来到古剑山艺术村后,看到来往的游客虽然多,但村民仅仅销售自家的土特产,收入微薄。“于是,我在去年萌生出了利用艺术村影响力,就地培养村民创作版画,销售版画增加收入的念头。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綦江区农民版画院的支持。”
老乡们能对画画感兴趣吗?1月26日上午,墙上摆好版画,桌上放好纸笔、颜料,李毅力和綦江区农民版画院的艺术家们忐忑不安地等着“学生们”。
画家李毅力,还有綦江区农民版画院的李成芝、黄袁媛、刘月等艺术家坐在画桌前,画桌另一端坐着21名村民。
“我走进来的时候,就感觉这些画和平时电视上的不一样,我也看得懂,颜色我也很欢喜,和我绣的花差不多。”75岁的任永珍咧着没几瓣牙的嘴笑道:“是有点意思,拿笔难道和拿绣花针一样?”
李毅力看出了村民们的疑惑:“这些画叫版画,我知道老乡们有很多疑问,你们只需要先拿上笔,想一想你们平时的生活经历,在这张白纸上想画啥就画啥。”
“你们上个月来就好了,赶上我家杀年猪,吃刨猪汤,我今天画年猪送你们。”61岁的巫世华对艺术家刘月说。
一时间,村民们脸上的疑惑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提起笔后满脸的兴奋。“原来这版画是想画啥就画啥呀。”聂如洪说:“我想起院子里栽的桃子,还有爱偷吃我家桃子的雀儿。”
30分钟过去了,有村民已画好草图,有的还在修改。“,我这个咋样?”画好的村民争先围住艺术家询问。修改好了草图,下午村民纷纷按照艺术家上午的指导,凭着自己的喜好给版画上色。
“以后我们还能过来找你们学版画吗?”夜幕,村民们画好了,放下笔问李毅力。
艺术家免费教版画的消息,在大山里就这样传开了。每天上午忙完家里的农活,村民三三两两结伴来到李毅力工作室。
在这里,村民笔下是自己的世界,李毅力等艺术家们又在计划另一个更远的梦。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把我们的画装上画框,和他们的画一起挂上了墙!”村民蔡永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参加画展培训班后没几天,他就看到自己的画作挂到了工作室墙上:“我们的画也能办画展了!告诉我们,我们的画今后还能变成钱。”
“暂定的收购价是20×20厘米的是20元,以后村民技术提高,价格会攀升。村民们虽然没有素描基础,但他们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版画内容质朴,线条简洁,用色大胆,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农民画,一定很受游客喜爱。”李毅力说,我们将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对村民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这门技术活。现在我的构思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把这些作品推向市场。
“村里正在计划修建出两个画室,纸笔颜料全部免费提供,号召更多的村民以智致富。”蔡春其说。
“靠着艺术村,吃上艺术饭。”李毅力说。工作室内,村民们一笔笔绘制着自己的纸上家园,室外,远处的山川一片金色暖阳。离春天,不远了。
在綦江区隆盛镇振兴村,2月2日上午,各社村民组队拔河,随着一记号声,振兴村迎春总结表彰会拔河比赛在村民的欢呼声中热闹起来。与这场景相符的,是村民们如今实实在在的好日子,2015年底,全村完成整村脱贫的工作目标,是该乐一乐。
振兴村830户,总人口3045人,建卡贫困户55户175人——半年前,綦江区扶贫开发办公室蓝主任看着这组数据,紧皱眉头。“綦江区25个贫困村2015年12月底全部销号,攻坚的半年苦乐参半。”蓝主任说,綦江区地势南高北低,只能给每个村,甚至是每个人都量身定做不同的脱贫衣,实现精准脱贫才是授人以渔的上策。
25个贫困村里,14个发展特色产业,11个发展旅游产业,这场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了。不止是古剑山艺术村的农民版画,振兴村邦荣特色农业果园老板刘邦铸一次性免费发放价值30万元的蜂糖李幼苗给附近村民,这张人情牌带动了附近闲散劳动力共同致富。还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彭达中、高华仁、彭达斌、董祥华等,綦江区精准定位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助他们脱贫。(记者 谢淙泉 郝瑶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