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骆驼湾的笑声》:扶贫攻坚中的“山乡巨变”
一直以来,广播剧因其能融汇广播媒介独特的创意表达技法,能自由地呈现空间建构和时序设计,能丰富地展示广播人的技术理想和艺术追求,而被视为广播文艺作品中居于高端地位的品类。大批优秀的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同、喜爱,不仅流传广泛,而且还形成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由河北广播电视台新近制作的四集广播剧《骆驼湾的笑声》让观众看到广播剧的另一种打开方式。《骆驼湾的笑声》以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攻坚克难、脱贫致富的事迹为原型,表现以张武毅、黄秀格等为代表的新时期党员干部致力于扶贫攻坚,为民谋福创富的故事。作为“太行深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阜平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关乎中国扶贫的整体形象。因此,以骆驼湾为载体全景式地展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给万千百姓带来的巨大福祉,具有深刻意义。
全剧以简洁的结构框架、朴素的叙事方式、丰富的细节设计以及精湛的声音艺术表现,塑造了以张武毅为代表的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群众生动丰满的形象。在这部剧中,作者巧妙地建构了一个亲历者的叙事视角,基于强烈真挚的个人感受进行主题呈现和人物塑造,将重大题材置于个体生命的深刻体验和普通人的情愫之中,运用极具生活质感的戏剧冲突,集中地、艺术化地传达主体诉求、揭示作品主题。
剧中的张武毅是一位经历丰富、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响应县委回乡示范创业的号召,作为“致富带头人”回到家乡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带头兴业创业。作者精心选取“带动与被带动”这样一对关系入手,通过“大树进城”“跑步鸡饲养”“土地流转”“全域资源推广”等情节进行有机整合,集中、紧凑、有序地将“脱贫攻坚”的大主题血肉丰满地呈现,并通过细致的场景描摹、生动的性格刻画,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内在意旨的张力凸显出来。
《骆驼湾的笑声》的创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厚重的。该剧对五个主要人物的塑造,都是从生活实态出发,以真实可信为基准点,在情节的循序推进中完成对人物形象、性格等多层面表现的。每个人物的言行举止、情绪情感等都带着属于这个人物的鲜明符码,在情节、环境这两大要素相生相助下,形成一个有机体,不着半点斧凿之痕,既真实自然又可识别、易认同。
广播剧的故事是在广播媒体的线性流程上展开的。因此基于媒介特质谋篇布局,安排进程,设计冲突,形成一定的剧情节奏,是广播剧吸引受众的基本要求。《骆驼湾的笑声》整体结构层次清晰、节奏明快,简洁洗练地表现人物的情绪情感,传达作者的意图动机,形成强劲的戏剧张力。广播剧作品艺术性地打造包括多个层面。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一个个动人的情节固然不可少,但承载这些故事情节的声音要素也同样重要。
在《骆驼湾的笑声》中,编创者针对广播要素的调集和使用可谓心思缜密。该剧人物语言个性突出,声音形象辨识度较高,充分呈现了剧中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情绪性。张武毅朝气果敢的语风,林书记深沉厚重的语态,倔头叔个性倔强、略带“混不吝”的话语调性,还有黄秀格和缓温暖的音色以及锁柱率直的语气、语速,将声音的造型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角色语言的内容设计也从人物的角度遣词造句,既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为反应和情绪变化,通俗易懂,魅力无穷。音乐音响意蕴丰富,也具有极强的艺术力。剧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原创音乐的使用,无疑是对作品艺术品位的提升大有裨益。而作品中主观音响与环境音响的交叠呈现也使得作品层次更加丰富。成为作品推进情节、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部分,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主体诉求。
《骆驼湾的笑声》所弘扬和传达的主流价值,彰显的艺术魅力是奉献给这个社会的精神食粮,也是广播人在扶贫攻坚的决战时期,对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深情记录和激情讴歌。
(作者:仝文瑶,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