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发挥海南“候鸟”人才作用 为自贸港建设添翼
海南日报记者 刘操 罗霞 尤梦瑜 计思佳
近年来,海南温暖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质的旅游资源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一大批“候鸟”人才飞入海南。“候鸟”人才为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要关注来海南过冬的“候鸟”群体,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海南的“温度”。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发挥“候鸟”人才作用话题,进一步探讨“候鸟”人才如何用、如何留,让他们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光发热。
搭建平台
充分发挥“候鸟”人才余热
每年冬天来海南休养越冬的“候鸟”人才众多,其中不乏专家、作家、学者、企业家等优秀人才。在省政协委员、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仁君看来,因气候、环境等因素,海南对“候鸟”人才有特别的吸引力,“候鸟”人才资源有待得到充分利用。
“海南自贸港建设,文化是灵魂,人才是关键。”省政协委员、海南日报社专刊副刊部主编蔡葩也认为,当前,善用因环境气候优势主动“投奔”海南的“候鸟”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她举例,在去年成立的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中,汇聚了国内外百余位高水平文艺“候鸟”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蔡葩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发挥巨大潜力,为海南自贸港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当前我省利用‘候鸟’人才服务海南都存在不足。”省政协委员、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韦开蕾提出,建立和完善海南“候鸟”人才库,全面掌握全岛“候鸟”人才信息。绘制海南“候鸟”人才地图,不仅要全面掌握海南“候鸟”人才的总量和分布情况,还要尽可能掌握其专业领域、兴趣意愿、爱好特长、年龄健康、性格特征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省人大代表、海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艳萍建议,我省应搭建“候鸟”人才与用人单位供需对接平台,为“候鸟”人才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候鸟”人才余热。帮助用人单位建立“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引人才”等多种模式,通过双向选择,让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候鸟”人才,让“候鸟”人才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做好保障
排除“候鸟”人才后顾之忧
“我们将如何用好‘候鸟’人才,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各项工作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省人大代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王长仁介绍,该校专门制定了柔性引才的管理办法,通过积极引才,推出各项保障措施来激发“候鸟”人才潜力,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
王长仁表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广泛接触已经落脚在海南的“候鸟”人才和仍在观望中的“候鸟”人才。他说:“学校下大力气做好保障工作,引进‘候鸟’人才,并为‘候鸟’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王艳萍介绍,近年来,海口积极建立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通过出台激励“候鸟”人才为我所用的政策措施,积极为“候鸟”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吸引和引导“候鸟”型高层次人才在海口过冬疗养、休闲度假期间充分发挥才智作用。
她举例,在医疗卫生系统,海口组织实施了“候鸟型国内外知名临床专家柔性引进工程”。海口市人民医院与上海六院合作创办的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柔性引进医疗专家人才37名,“候鸟”人才通过会诊、临床指导等方式帮助提高海口整体医疗水平,并开展特诊服务,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如何更好地服务‘候鸟’人才?李仁君也建议:“针对一些‘候鸟’人才并非常年在海南的情况,海南可以提供一些公寓给‘候鸟’人才居住,从而让其更好地服务海南发展。”
积极引导
让“候鸟”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如何引导“候鸟”人才服务海南发展?李仁君提出,要积极推动“候鸟”人才在一些重点产业领域发挥作用,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热带高效农业,吸引“候鸟”人才积极参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建设。
王艳萍建议,在城市更新、基层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建设中向“候鸟”人才借智借力,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
“当前,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不明显。建议启动‘候鸟’人才‘一村一才’计划改变这一状况。”韦开蕾提出,根据“候鸟”人才信息库和人才地图,寻找当地所需“一村一才”备选“候鸟”人才,主动登门拜访商谈,邀请他们进村入户。
韦开蕾说,建议先从我省“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村庄中遴选。每一个村庄根据本村的资源禀赋、人文基础、特色产业、发展瓶颈等方面,选择一位合适的有意愿的“候鸟”人才担任该村“名誉村长”,结合“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通过其团队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推介。
“候鸟”南飞,人才荟萃。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善待善用“候鸟”人才,“候鸟”人才一定可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本报海口1月18日讯)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