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魅力  旅游

蜈支洲:打造中国海岛模式树立世界海岛品牌

  人民网三亚7月23日电(记者 毛雷 吉羽)“中国有个海南岛,海南有个蜈支洲。”在海南的海岛旅游景区中,蜈支洲岛是最广为人知的品牌,游客的必游之地。这个年轻的5景区,历经二十多年、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一个无名的小岛到2016年接待游客约26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9.6亿元。回顾蜈支洲的发展之,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成功的必然因素,近日,人民网记者专访了蜈支洲岛旅游区副总裁杨晓海,他向大家解读了蜈支洲岛成功背后的“密码”。

  一个旅游景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人吸引过来”。在这个问题上,蜈支洲当初也迷茫过。但之后,他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

  杨晓海告诉记者,2003年前后海南旅游还是“团队游”为主的时代,那时候和掌控大量团队游客的旅行社相比,景区属于相对弱势的一方,要天天跑旅行社才能求来客源。杨晓海说,在那种情况下,景区第一代管理团队决定走出自己的子。

  “如果走和别人一样的子,肯定不能脱颖而出。”杨晓海说,当时景区领导层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开展“目的地营销”,把营销的重点放在客源地。“那时候我们是海南第一家在成都、和深圳设立办事处的景区,办事处工作人员主要是和当地的组团社对接,推销我们的蜈支洲岛,同时,在客源地的公共场所打出大幅的蜈支洲广告,让游客产生对蜈支洲岛的向往。”

  “最开始的时候景区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甚至仅有不到一百人,几百人是常态,能上千就很困难了。”杨晓海告诉记者,那段时间非常,景区甚至一度需要借钱给员工发工资,但管理层顶住了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目的地营销,效果开始。“因为我们的宣传对象是客源地的游客,让大家产生了一种印象,那就是海南的蜈支洲岛特别好玩,如果当地旅行社的行程中没有蜈支洲,游客就不报名了。”杨晓海表示,这时海南的地接社也只好把蜈支洲纳入其提供的旅游线,游客数量开始猛涨。

  如果说目的地营销是蜈支洲岛在海南旅游营销上的第一次创新,那么从线下营销到线上的转变,蜈支洲又一次引领了海南旅游营销的潮流。

  2014年前后,正式海南旅游市场从团队时代向散客时代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蜈支洲看准了风向,第一时间把营销的重点从线下转到线上,“散客时代,大家出门之前都会上网搜集资料查询信息,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阵地。”杨晓海告诉记者,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蜈支洲每年上千万元的营销资金中,有超过70%投向了网络,换来的,则是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2016年,景区全年接待游客的数量达到了260万人次。

  “营销的任务是把游客吸引过来,但如果游客来了之后,得到的常差的体验,那还不如不来,这样得到的是恶性循环。”杨晓海说,在经历了目的地营销取得成效之后,来景区的游客多了起来,但此时“内功不足”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旅游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不足、旅游项目不够丰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直接导致游客的体验度严重下降。

  新一代管理团队,充分调研市场和摸寻行业发展规律,通过引进专家顾问团队、制定旅游区管理手册、开展五常管理、树立业务流程、导入绩效管理制度、开展财务经营分析会议、认证通过ISO14001、ISO9001、ISO18001三大管理体系等多项综合性举措,推动蜈支洲管理标准化的建设更上一层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蜈支洲多次外派管理人员入校、在职充电,用常态化学习敦促着管理团队不断年轻化、高学历化。

  在对内提升管理效率、重造流程方面,新一代管理团队通过建立管理微信群、组建“金点子”小组、创新委员会、蜈支洲岛商学院等方式,把景区的响应时间从“小时时代”拉进了“分钟时代”,极大提高景区管理。同时还激发了员工参与景区管理的意识,为景区发展提供了不少金点子。

  “以前的总经理信箱一年都收不到一封信,现在我们组建了‘金点子’小组,群策群力发展景区,效果非常明显。”为了证明“金点子”小组的作用,杨晓海给记者讲述了两个小故事。

  在海边的景区,都会涉及到游客从沙滩上回来后上岸冲洗沙子的问题。以往沙滩旁都会设有一个水龙头供游客冲洗,但这样就导致了游客在太阳底下排队和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当这个问题提出后,不少员工都纷纷献计献策,其中一名基层员工就从日本神社外净手池那里得到,提出设置冲脚池,在池边放上水瓢舀水冲脚。“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游客排队的问题,而且我们的用水量一下减少了近90%,这个例子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认可,其他景区也纷纷效仿。”

  另一个例子是景区的电瓶车喇叭问题,以前当电瓶车鸣笛发出“嘀嘀”的声音时,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让游客反感。为此,有员工提出把“嘀嘀”声换成“有车来啦,请注意”的提示语,效果非常好,而后又进一步改变为景区的企业文化,当电瓶车鸣笛时,会发出“哇哎噜”(海南话“我爱你”)的声音,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

  此外,蜈支洲特有的“五员文化”也让景区的管理水平极大提高。“所谓‘五员’,就是人人都是安全员、清洁员、服务员、推销员和演员。”杨晓海说,景区1700多名员工,人人都充当了这“五员”,确保景区安全、干净、文明,不仅节约了管理成本,更是给游客提供了最好的服务。

  人才资本的积累与运用一直是蜈支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在工作中为游客带来欢乐,为游客排忧解难,向游客开展个性、细节、温馨的般服务的T?A旅行;还是既能帮助员工发现自身不足及旅游区现存问题,又寻找正确的方式改善员工自身、完善景区建设的海南旅游业首支督训师团队,甚至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层管理队伍,与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共同开设的远航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培训计划,都证明着蜈支洲在人才规划和引进、贮备与培育方面的不懈努力,也为景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专业扎实、技术娴熟、高素质、现代化的旅游管理人才。

  景区在创业时期,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加大项目引进和人才引进。现如今,景区内的游乐项目多达36多个,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享受“玩儿海”的乐趣。

  以往,七月是三亚的旅游淡季,但如今的蜈支洲岛依然游人如织,日均接待游客量保持在6000-8000人次左右。用杨晓海的话说,蜈支洲如今已经消灭了淡季,只有平常和旺季。2016年,蜈支洲岛团队游客和散客的比例达到4:6,而门票和二次消费的比例达到了5:5,“这也就意味着,蜈支洲岛已经突破了‘门票经济’这个难题,因为我们给游客提供可以消费的项目数量多、质量好,让他们愿意消费,还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杨晓海说,在二次消费方面,蜈支洲岛已经做到了“人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特别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旅游+体育”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经验。

  据介绍,目前景区已开发出VIP潜水、珊瑚礁潜水、堡礁潜水、动感飞艇、摩托艇环岛、摩托艇、拖伞、大飞鱼、小飞鱼、香蕉船、快艇观光、半潜观光船、滑水、海天飞龙、电动船、双人水上自行车、三人水上自行车等三十余种娱乐项目,给前来观光和度假的旅游者带来动感时尚的休闲体验。2016年营业收入总额约9.6亿人民币,其中潜水、摩托艇、拖曳伞、极限运动等与体育有关项目的收入占40%。旅游+体育已成为景区发展的又一强力引擎。

  “就是银行,资源就是财富。”这是采访中杨晓海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至上已经成为印在蜈支洲岛中的真理,因为他们知道,良好的自然是他们赖以的最大资本。

  在蜈支洲岛记者看到,码头和潜水的区域都分为冬季和夏季。“为什么要建设两套功能一样的设施呢?”杨晓海表示,之所以区分冬夏季,就是要让那些区域的自然生态有半年的恢复时间。“只有他们恢复得好了,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就是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过度开发。”

  杨晓海还告诉记者,在蜈支洲岛启动了万亩海洋牧场项目,与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海南大学合作,采取“服务监督、企业建设管理、院校技术支撑 ”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共同推动蜈支洲岛万亩热带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经过五年的投入建设,目前已有了显著成效,蜈支洲岛周边近千亩海域内有各类水泥鱼礁1418个,25600空立方;船型礁19艘,11700空立方,形成了良好的海洋生物圈,初步具有海洋生态修复效应,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为水上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这几年我们的珊瑚礁面积不减反增,而良好的生态也让游客的体验度显著提高,2016年,我们光潜水项目就接待了31万人次,收入达到1.4亿元。”杨晓海这样解释“双赢”。

  经过多年的发展,蜈支洲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海岛旅游新模式。“现在,中国海岛旅游的开发方兴未艾,但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海岛旅游模式,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个事情。”杨晓海说,现在国内其他沿海省份的海岛旅游开发还有很大的市场,蜈支洲将试着跨界输出他们的管理运营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目前,他们正在总结归纳这么多年来的有益经验,以期形成一整套包括营销、运营在内的海岛旅游新模式,形成品牌效应。

  “其实,说到蜈支洲成功的‘密码’就是两个字——创新,我们一直做的都是创新的结果,未来,蜈支洲仍将不断创新,创造新的辉煌。”杨晓海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