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调节加码 明年地方专项债有望扩至3.35万亿
三天两提专项债,中央层面密集发声,逆周期调节政策愈发强调“有效性”。
11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部分省份经济形势和保障基本民生座谈会时明确提出,要“抓住国家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等机遇,加快补短板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产业升级”。
此前,11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表示,要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带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变得尤为重要。今年以来,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已经陆续召开了三次,分别在1月、7月和11月。会上,“地方专项债”成为高频词之一。
虽然2019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已逾2万亿元,但基建投资增速一直低位徘徊,始终未能突破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4.2%。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基建投资增速低于预期,与地方债务约束趋紧、地方现有可投资的好项目并不多等因素有关,“地方专项债投资见效尚需时日”。
专项债规模有望扩大至3.35万亿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逆周期政策频频加码。
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专项债可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金融机构可提供配套融资。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可做资本金项目的范围由4个领域扩大到10个领域。
但截至目前,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项目并不多。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仅有9个项目将发行专项债募集的资金用作资本金,共计68亿元,占同期专项债发行规模不足1%。
为此,11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其中,将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项目资本金最低比例由25%降至20%。对补短板的公路、铁路、城建、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基础设施项目,可适当降低资本金最低比例,下调幅度不超过5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降低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引入权益型工具筹措资本金彰显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进一步支撑基建投资的需要。同时,目前融资环境尚未完全改善、资管新规和新增隐性债务规模的限制等影响基建项目实际落地效果的外部约束不容忽视。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未来基础建设投资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主要将集中在民生领域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短板领域,以对冲传统基建领域的饱和压力:“下一步基建投资仍是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重要方面,专项债仍有望继续发力,但基础设施更多地还是发挥稳定的作用,其对于投资的向上拉动作用有限。”
此外,明年专项债规模几何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9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提前下达部分2020年新增专项债额度。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明年提前下达额度的最大规模为1.3万亿元。
“明年,地方债规模预计将会扩大。因为今年1─9月份的财政支出力度很大,提前完成了全年支出任务,所以现在就要开始提前花明年的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分析道。
多家机构预计,明年专项债券的新增限额将突破3万亿元。中金公司具体估测,专项债发行规模将从2019年的2.15万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3.35万亿元左右:“考虑到总需求增长走弱、政策空间短期受限,地方专项债扩容可能成为短期逆周期政策主要的‘调节器’。”
降准降息仍可期
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上述《报告》指出,“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与《201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在最新的《报告》中,将“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调整为“加强逆周期调节”。此前常见的“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表述也并未出现,但强调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上海财政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保持定力是首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稳健货币政策不会发生明显转向,政策重点在于传导效率。“前期政策已经体现出了强化逆周期调节。所以,未来政策是继续保持定力,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加强逆周期调节。”
“经济下行压力下,央行货币宽松基调未变,但会更注重节奏,后续降准降息仍可期,但幅度和次数有限。”国盛证券熊园团队11月16日发布的研报指出。
申万宏源固收首席分析师孟祥娟等人发布的报告也指出,预计2020年随着基本面和通胀回落,货币政策仍有降准降息空间,从而带动实体融资利率整体下移。降准操作继续围绕“三档两优”框架,降息方面继续以扩大LPR使用范围和引导LPR利率下行为主要路径。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年初不到 2%的水平逐步走高至10月份的3.8%,这是否会对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形成制约?
《报告》认为,CPI同比涨幅走高,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较快上涨拉动所致,结构性特征明显,要“警惕通货膨胀预期发散”。《报告》预计,进入2020年下半年后,CPI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逐步消退。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
针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徐洪才建议,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打通政策传导机制。“现在短期资金利率是下行的,但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实际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要通过改革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