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生办考古自媒体 "挖啥呢"开启公众考古新画风
奚牧凉在香港旅行 安 妮摄
大雨中的南京初宁陵石刻 奚牧凉摄
“挖啥呢”推出的考古发现漫画 阿 三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奚牧凉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挖啥呢”,致力于在新媒体平台上探索公众考古的全新话语方式
奚牧凉受伤了。
5月下旬,他在南京探访南朝初宁陵石刻时不慎摔伤,导致腓骨骨折,要在轮椅上坐3个月。
“女朋友怪我不该冒雨去郊区看石刻。这不是工作需要或者现实的目的,纯粹是出于兴趣。”奚牧凉说,“这几年,我经常借着其它活动出差的机会,去各地看文物古迹。虽然这次摔伤了,但我以后还是想去看。”
“90后”奚牧凉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他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挖啥呢”在业内颇有知名度。2017年12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为奚牧凉颁发个人奖,颁奖词称赞他“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了一种公众考古的全新话语方式”。
考古是一件很酷的事
高中就读于北京四中的奚牧凉,在获得校长推荐入北大的机会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考古这个“冷门”专业。“我高中是搞生物竞赛的,第一志愿填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第二志愿是考古文博学院。”奚牧凉解释自己报考古专业的原因,“我对历史感兴趣,觉得考古看起来挺酷的。当时在读一本关于殷墟的书,讲如何通过考古发掘研究,重新建构商朝人的生活,很有意思。”
进入北大几年后,奚牧凉依然觉得考古是一件很酷的事。“尤其是去工地实习,亲手发掘出历史,那种体验确实很自豪。”
2014年,奚牧凉保送本院硕士研究生,选择的方向是“公众考古”。“我是北大公众考古方向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生。”奚牧凉说,“那时公众考古的概念在国内刚刚兴起,业内还不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我想找一个能够跟社会学交叉的方向,觉得公众考古或许能实现我的想法。”
办微信公众号是奚牧凉专业实践的一种探索。2015年8月25日,奚牧凉创办的微信公号“挖啥呢”推出第一篇文章《考古学家被斩首——战火所能与不能摧毁的》。文章从叙利亚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被ISIS杀害的新闻说起,回顾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保护,阐述了提升文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看到这个新闻有感而发,一天之内文章就写出来、公号就开起来,然后故事就这么开始了。很幸运这个号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由此产生了责任感,就一直坚持做下来。”
“挖啥呢”这个富有个性的名字,来源于奚牧凉大三考古实习时的经历。考古队在山东章丘一个村子里辟出一块田地做发掘,每天都有村民经过,好奇地张望打听:“你们挖啥呢?”在奚牧凉看来,“挖啥呢”体现了普通人对考古最朴素的理解和关注。“考古是什么?我们在干什么?这有什么意义?这些大概是我的公号最初想要回答的问题。”
做行业和公众的“中间人”
一开始,奚牧凉做的选题大多是追热点,想让公众对考古行业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比如《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就推送有关的背景知识。《聂隐娘》上映时,讨论影片仿照日本建筑还原中国唐代景观是否靠谱。
随着运营公号的时间增长,同时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奚牧凉对于公众考古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于“挖啥呢”的定位也有所变化。“我希望做一个介乎考古文博行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中间人’。一方面还是要做科普,做高水平的科普。另一方面想要做一些话题,引起大家的思考,甚至能对行业产生一些影响,推动它的进步和改变。”
奚牧凉做过直播、办过沙龙,还尝试过卖文创产品。“我们学院有实验考古课,比如古法冶炼青铜,在青花瓷坯上画出纹饰。我把整个过程在网上直播,大家都觉得挺新奇的。”那时候考古领域做直播的很少,后来直播越来越普遍,奚牧凉就不再做了。“我只是想尝试新的形式,让大家看看做科普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或许能给同行带来一些启发。”
从2017年开始,“挖啥呢”每年都会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行生动的解读,用漫画来表现入围终评的考古项目。公号开设了“公众来信”“观展评审团”等栏目,呈现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声音。
除了微信公号,“挖啥呢”在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也有账号,一直以来,几乎都是奚牧凉一个人在运营。2016年,奚牧凉获得第五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公众考古组)奖学金”。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他创办的“挖啥呢”公号获得“公众考古奖(金镈奖)提名奖”。通过公众考古获得的奖金,他都放进专门的账户里,用于“挖啥呢”的运营。
让文物“活起来”
在“挖啥呢”精选目录里,有一篇是《习主席和李总理的“文物朋友圈”》,通过梳理领导人的讲话、活动和有关政策文件,体现党中央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对于考古文博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有很多新的机遇。文物‘活起来’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现象。”2017年,奚牧凉经学院老师推荐,担任央视《国家宝藏》节目跟组顾问。“10年前根本不会想到,学考古有机会去给《国家宝藏》这样的节目做咨询,更不会想到这个节目会引发全国性的观看热潮。”奚牧凉认为,公众对考古和文物产生兴趣是好事,有了更多的社会参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肯定也会做得更好。
这段时间在家养伤,奚牧凉琢磨着要做“抖音”短视频。“抖音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平台,适合短平快的内容。初步打算通过视频介绍一些有趣的小知识。”
与此同时,他还在策划一些调查性的选题。“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比如文物‘活起来’,怎样才叫‘活起来’?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应该如何看待?”相比纯粹地考证历史,奚牧凉更关注当下,希望通过对考古文博领域的观察和研究,反映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同时也希望行业的一些进步,能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