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后疫情世界,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握手了?
5月9日电 英国广播公司(BBC )中文网9日发表文章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人们彼此保持距离避免肢体接触,封锁措施慢慢解除之后,人们会重新开始握手吗?
当地时间5月8日,在巴黎一个地铁站粘贴的提醒社交距离标识。当天地铁站内几乎没有乘客。
文章称,我们的社会里握手无处不在,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会握手,数十亿美元生意成交也会握手。
握手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早可能源自于古希腊时期,两个人把手伸向彼此象征和平,显示没有人携带武器。
握手也可能起源于中古世纪的欧洲社会,骑士们互相握住对方的手试图把对方身上暗藏的武器震动下来。
美国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心理学教授利加尔(Cristine Legare)说,握手是人类演化成为社会化动物,触觉性动物的象征,是人类彼此联系的姿态。
握手的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轨迹,可能一时半会不太容易全然抛弃。
不握手礼仪
但是人类历史上,也有许多文化出现不握手的礼仪,例如印度人的双手合十礼,就是广为西方世界熟知的东方见面礼仪之一。
在夏威夷,人与人见面用“沙卡手势”(shaka sign)打招呼,在美国冲浪文化中经常可见,出生于夏威夷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经常用这种手势向人打招呼。
在萨摩亚,人们用“挑动眉毛”加上面露微笑来打招呼。
当地时间5月6日,纽约地铁工作人员在车厢内外进行清理消毒工作。
抗拒握手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行为科学家柯蒂斯(Val Curtis)表示,握手和亲吻脸颊之所以成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是因为这显示了彼此有足够的信任,甘愿冒着交换细菌的风险。
1920年代,美国护理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文章警告,手是细菌传播的媒介,建议美国人采用拱手作揖来打招呼。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前,就有反对握手的医学建议。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院在加护病房设立了“禁止握手区”,但该政策只维持了6个月就销声匿迹。
但即使有医学和科学的充分证据支持反对握手的运动,握手这个动作还是流传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专业职场和正式场合上更是不可缺少。
不握手的未来
不过现在新冠病毒大流行让人类彻底反思,在可预见的未来,握手这个动作很有可能不再受人喜爱。
美国防疫卫生专家福西(Anthony Fauci)表示:“坦白说,我认为我们再也不应该握手,这不只是能预防新冠病毒疾病,而且还会大幅降低流行性感冒的传染。”
伸手触摸是人类的本能,握手也是基于这个心理因素。
“本性难改”,但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心理和公共事务教授韦伯(Elke Weber)认为,在遇到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积累很久的习惯和社会习俗也会改变。
握手也可以成为下一个被废除的习俗,除了上述提及的双手合十、拱手作揖、“沙卡手势”等各种不握手礼仪之外,还有许多替代方案。
例如鞠躬、挥手、微笑或点头致意,都可以取代握手,而轻触拳头、触击手肘或触碰脚的方式虽然和握手不同,但还是涉及到肢体接触。
当地时间5月7日,一个医疗机构的流动检测车在纽约法拉盛华人社区为民众提供免费新冠病毒检测。随着纽约疫情的好转,少有民众前来检测。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握手不握手
利加尔教授说,新冠病毒疫情带给我们的残酷现实就是在越绝望,压力越大的时候,我们就越依赖肢体接触带给我们的慰藉,而肢体接触却正好是散播疫情的途径。
韦伯教授说,放弃握手,摒弃肢体接触固然是违反天性,但人们绝非反应过度,其实正好相反。“生存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文章称,但是暂且不要全然放弃有一天我们能再度握手的希望,就如美国德州大学另一位心理学教授马克曼(Arthur Markman)所说,避免疾病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而活出精彩的社交生活也是一样。
“也许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勤洗手上面,培养不摸脸的习惯,而不是全面杜绝肢体接触。”
现实情况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将面临没有肢体接触的新常态生活,我们或许根本不会发现人与人之间不再握手。
- 标签:600668资金流向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