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老作家忆柏杨二三事:手稿、骨灰终回大陆
左起:周明、张香华、柏杨。出版社供图
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今年是著名作家柏杨诞辰一百周年,86岁的老作家周明日前在网络直播中回忆与柏杨夫妇交往点滴。在他的提议下,柏杨部分骨灰得以返回大陆。
周明与柏杨、张香华夫妇的友谊从1987年在香港开会结识后开始,此后的20余年,双方常有书信往来。
河南新郑福寿园里的柏杨雕像。出版社供图
柏杨把文物文献捐赠给大陆
“2006年,柏杨先生把他的文物文献资料一共56箱、11745件都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周明回忆。
此事缘起2006年的电话聊天中,张香华说柏杨状况不太好,今年已经几进几出医院,甚至还报过病危,大概要考虑一下身后事了。“我当时就建议她,如果能把柏杨先生的东西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一部分的话,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台湾一些大学、研究所、文学馆,以及大陆的大学也都跟张香华接洽过,周明于是建议她亲自来中国现代文学馆考察一下,有比较之后再进行选择,“我说我会尊重你的选择。”
随后,张香华和柏杨在西安的女儿崔渝生一起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了书库和手稿库。“手稿库一般不对外开放,手稿纸容易变形发黄,所以里面是恒温恒湿的。她看过之后很是意外,没想到现代文学馆有这么好的设备。”
柏杨听过张香华的介绍之后很高兴,“那就决定把这些东西捐给现代文学馆吧。”这个决定一出来,台湾媒体就报道了,舆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甚至出现一些恶言恶语,说得也很难听。
“但是在这个情况下,柏杨先生说:‘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随意的,管他们说好说坏,甚至骂我,我也坚定不移。’这一点我们特别感动。”
柏杨给周明的题诗。出版社供图
为了扩大影响,中国现代文学馆决定在台湾办一个简朴的捐赠仪式。2006年12月15日,仪式在柏杨先生家中举行。
周明忆及,捐赠仪式最后,柏杨先生坐在轮椅上,用洪亮的声音说:“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都使用的是华文,都是中国人。”
当天离别的一幕深深印在周明记忆中。
“我起身告辞,请他先回卧室,我站在客厅目送老人,我看到他的眼睛湿润了,而我也同样落泪了。只见他坐在轮椅上被推进卧室,突然背着身举起右手,头也不回地向后摆了摆……没想到,这竟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
柏杨部分骨灰回归大陆
2008年4月29日,柏杨先生在台北去世,享年88岁。5月17日,周明赴台参加了撒放柏杨先生骨灰的活动。
“那天刮着八级大风,我们坐飞机到了台东,从台东上船,在大风大浪中,把柏杨先生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服刑十年的绿岛和台东中间的海域。我当时突然想起了柏杨曾经给我们写过一个题词,叫‘重回大陆真好!’我想要不要带他一包骨灰回大陆,真正做到叶落归根。柏杨先生是河南人,如果带回骨灰,在河南安排一个陵园,这不是好事吗?我们在大陆的人还可以有机会常常来纪念他。”周明说。
征得柏杨亲人的一致同意后,柏杨女儿崔渝生带了一包骨灰回大陆。后来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的帮助下,找到了上海企业家葛千松、伊华,他们在河南郑州的新郑开了一个陵园叫福寿园。经过郑彦英周旋,也跟有关方面请示、报告后都同意在这个陵园安放骨灰。福寿园河南分公司不仅免费提供几分地,而且还给柏杨铸造一座像。
2010年9月12日,在亲友们的见证下,柏杨骨灰在大陆的安葬仪式举行。“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河南新郑福寿园里的柏杨雕像上刻有这样一句话。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陈晓明认为,柏杨的“要做一个现代文明人”理念是他的一种很直接的生活经验,他的世俗批评的特点也是在这里体现。柏杨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的知识分子,他又是具有现代水准的世俗平民知识分子,他看到文化深层次的病症,只有诊治这些病症,只有把人性的本性塑造好,才能使中国文明真正具有现代水准。
他指出,迄今为止没有人像柏杨那样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观察社会现实,对当下现实随时随地发言,他既是在扫除那些陈规陋习,也是在开创市民社会新的生活空间。
从2005年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柏杨先生合作,陆续出版了《柏杨全集》《中国人史纲青少年版》等一系列作品,是柏杨的原创性论著完整地在大陆集中推出。在柏杨百年诞辰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了36卷本的白话版《资治通鉴》,周明、陈晓明应出版社之邀在网络直播中与读者进行分享。
柏杨夫人张香华也专门录制了一段小视频发给出版社。她在视频中说:“在进入他的书房,门上有三个号码就是297,是他坐牢时候的号码,(意味着他)把写作当成苦修。”(完)
- 标签:重生之不做兄弟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