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既做观察哨 更做护卫剑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在宣传党的政策、反映人民心声、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各项工作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12月6日,在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的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专题评议会上,与会委员们这样说道。
事实上,正确的舆论监督,不仅可以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而且也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化解矛盾、推进工作。作为重要的基层舆论阵地,也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党报,《青岛日报》开设《曝光台》专栏,践行党报的使命和担当,在为百姓排忧解难,以监督促进落实,为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青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88天184篇监督报道
“在办理解除手续时,王女士对未收到核查函向工作人员提出疑问。谁知工作人员态度不耐烦,对王女士提出的疑问不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还说,‘这不关我们的事,你要问就去问邮局和物业,你把房产证拿来我们给你解除就行了,别再叨叨了’。”在《曝光台》专栏中文章还原着读者的经历。
其实,像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遭遇过。但像这样的报道,却不经常见诸报端。然而,在《青岛日报》这样类似的稿件却犹如家常便饭,“从2月22日开始,我们周一到周五每天都会刊发一篇曝光稿。截至12月7日,已经刊了184篇。”《青岛日报》舆论监督部主任王杰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道。
从营商环境到办事难题,从行风建设到环境整治,从交通治理到拆除违法建筑……288天里,184篇舆论监督报道、170篇反馈稿件、22篇回头看报道,如此高密集、多维度的关注也让《青岛日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在业界打响了名气。
“我们在舆论监督方面一直恪守3个原则——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在《青岛日报》总编辑齐建国看来,掷地有声地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是党报的责任与义务。与日常的新闻报道不同,舆论监督必须不断增加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舆论监督记者,才能呈现真正反映民生的舆论监督报道。
近年来,社会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将近一年的探索中,如果没有市委领导的强力支持,《青岛日报》舆论监督的这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肯定会难以为继。但有了‘尚方宝剑’,还需要有充足的精神准备,因为舆论监督有着‘战役’色彩。”王杰举例道,有一篇关于认定公寓性质还是普通住宅性质的稿子,在采写过程中,主管部门抵触情绪强烈,不接受采访。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副市长召集协调会,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们还想怎么样?”但是,记者通过物证、旁证等材料,还是组织了稿件,稿件见报后,市政府责成专人研究此事。很快,这个困扰开发企业近两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显而易见,《曝光台》的成功得益于有力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齐建国表示,为了保障舆论监督稿件的数量和质量,《青岛日报》还统筹调度优势力量,要求新闻部拿出三分之一的精力,投入到舆论监督报道中。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舆论监督记者与行业记者之间互通信息、协调发稿的联动机制。
关注《曝光台》已成读者习惯
有人曾将新闻媒体对政府部门的舆论监督形容为啄木鸟与树的关系,“树”(政府部门)只有接受“啄木鸟”(新闻媒体)善意的“敲打”,才能“虫去病除”“枝繁叶茂”。
随着《曝光台》对各类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的攻势进入“白热化”阶段,青岛市许多经年沉疴、积弊顽疾,也得到了解决。这也使得老百姓心气顺了,企业家心存感激,城市形象得到修复提升,同时,也让《青岛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谈及《曝光台》的社会反响时,《青岛日报》副总编辑王倩松说,《青岛日报》经常会接到被采访对象和市民的来信、来电,表达他们对于《青岛日报》推出《曝光台》栏目的肯定和期望。“市民米女士给《青岛日报》来信说,《青岛日报》报道刊登后,第二天一早就拿到了她跑了十几趟都没办成的保障房材料,谢谢党报的监督机制为普通百姓解决了难事和实事。江苏商会青岛龙双置业有限公司给《青岛日报》送来写有‘政府的观察哨 企业的护卫剑’的锦旗。而《电话一拨就通 难题一时难解》报道中的当事人某测绘公司总经理王先生,更是在稿件见报当天发动亲戚朋友购买《青岛日报》,他的亲戚在西镇一个报摊看到报纸后,便将报摊的报纸全部买了下来……”王杰介绍道。
其实,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要聚焦问题,形成社会的共同关注,从而促使问题的解决。《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青岛日报》在开设《曝光台》专栏的同时,还推出了《回音壁》专栏,通过《曝光台》+《回音壁》的方式,使得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之间形成“曝光—回应—解决”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1+1>2”的效果,真正做到了问题有曝光,曝光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在青岛、没烦恼’‘哪些事情没办好,记者帮您曝一曝’等监督口号,如今已成为政府干部群体和普通市民耳熟能详的口头禅。而且,在青岛每天早上看《青岛日报》的《曝光台》又在关注什么问题,也成为越来越多青岛人的习惯。”王倩松说道。
因为一个栏目,党报与群众的心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而这个黄海之滨的城市,也因“风云雷动”的舆论监督“攻坚战”,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嬗变。
在舆论监督路上一直前行
“随着舆论监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青岛日报》越来越深入人心。青岛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生活环境也为之焕然一新。广大群众感觉到,青岛的城市环境更美了,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窗口更加明亮了,也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强烈的职业成就感。”王杰提到,此前在采访中,一位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己的问题尽快整改,别人的问题更要引以为戒。还有一位政府官员坦言,把工作都放在阳光下晒一晒,有利于健康“生长”,“照照镜子”查得失、补过误,有利于改进工作方式。作为《青岛日报》舆论监督的逻辑起点,推动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被曝光单位的理解和配合,这为报社今后的舆论监督加足了马力。
改变,正在潜移默化中延续。政府官员们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从以前的“回避问题”,到后来的“勉强面对”,再到现在的“欢迎监督”,整个青岛政府部门的工作氛围也发生了转变,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城市新环境正在悄然形成。
“明年,《青岛日报》将与市政务热线实现联合办公,并争取与所辖10个区市的政务热线打通,实现信息共享。未来,我们将更好地聚焦百姓关心的各类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和建设性监督,保证每一篇监督报道‘声成金石,字夹风雷’,为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青岛这座国际大都市保驾护航。”齐建国说道。
在采访结束时,王杰告诉记者,“舆论监督一直在路上,改革没有休止符,我们不惧风雨、不畏艰险,会努力交上一份让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满意的答卷。”(见习记者 张博)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