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甘远志: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记者
甘远志(1965-2004) 新华社发
【最美奋斗者】
在日前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278人中,海南日报社甘远志是唯一入选的媒体记者。
甘远志出生于1965年,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秋天,他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南充日报记者、编辑,1992年荣获“南充地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1年他应聘到海南日报记者岗位,在海南日报社工作1095天,写下了1051篇共100多万字的稿件,其中有很多是深度调查和专题,有162篇被报社编委会评定为好稿。2004年9月4日,甘远志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途中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
从业18载,甘远志每天都在新闻的路上奔走,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36岁调入海南日报时,甘远志本来是要到理论评论部工作的,可他执意向报社领导提出要到基层驻站。甘远志被派到海南西部的儋州站时,报社领导担心他这个年龄,到那样一个干旱燥热的地方,没法像年轻人一样容易适应,可情况完全出乎意料。
有一次,时任报社总编辑常辅棠到儋州站去,看到一个床铺有些不一样,就问是谁住的,其他记者说是甘远志的。常辅棠心里顿时不太高兴:“因为我看到床上的凉席已经生了很多霉斑,旁边的桌子上也落了厚厚的灰尘,我想这家伙肯定是适应不了,躲回海口家中了。”
可当常辅棠赶到离儋州100多公里的东方市时,情况就全明白了。甘远志那时已经一头扎到东方20多天了。他不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市委书记当场就提出让甘远志常驻他们那里。从那时起常辅棠对甘远志刮目相看。“此后,他就常驻东方市,稿件源源不断地发出来,这也印证了他后来常说的一句话,记者不到基层怎么能写出新闻,怎么能当好记者?”
为了方便采访,甘远志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不但在城里跑,还往乡下跑。有一次骑车出了事故,他既没回家,也没跟报社和家人说,自己到医院简单处理了一下就继续坚持工作。妻子王瑛听别人说起,急忙从海口赶到200多公里在外的东方。见面后,甘远志还埋怨她说,碰破一点皮有什么了不得了,这么远赶来干啥?等他换衣服的时候,还没结好痂的伤口连血带皮掉了一大片,血水直冒。就这样,他第二天仍然骑着摩托车采访。
2002年,甘远志被报社调回到经济部工作,还是本性难移,喜欢成天在外面跑。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写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透过他的报道,读者知道了粤海铁路开通、金海浆纸厂复工、南海油气发现、海南融入泛珠三角……
海南日报社的同事还喜欢称他“甘头条”。“平常缺头条时,有特殊报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甘远志。一个电话打给他,总不会让你失望。”2004年1月至8月的200多天,甘远志采写了34个头版头条。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刊发在一版头条的稿件就达16篇,占了全报社记者一版头条稿件的三分之一。
甘远志在海口时,家里的晚饭很少在9点前能吃上。他总是要把稿件写好传到报社才能轻松下来,妻子王瑛已经习惯了他的这种方式,总是默默地等他。报社同事说,甘远志还有个特点,总是深夜0时1时打电话惊扰别人的清梦。电话接通后,他习惯用“对不起,打扰了,有个数字要核实一下”来开头。一开始人家不习惯、不耐烦,可过后又对他的敬业精神产生敬意。
甘远志生前私下常跟同事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他把记者这份职业的纯洁性看得很重。甘远志去世后,海南电力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阿甘常挤公共汽车来采访,我叫他打的,说给他报销,他一笑了之;我说借他辆旧车开,他说不能给企业添麻烦;我说可以给他报误餐费,他说自己工资收入够开支。我们成了朋友后,曾多次邀他吃顿饭,他总推托说要赶稿子。”
如今,甘远志的事迹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新闻人。这么多年,海南日报新入社的同志接受入社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学习甘远志的先进事迹,每年记者节,报社的同志们都要在甘远志的塑像前献上鲜花,表达怀念之情。为了纪念并弘扬甘远志心系民众、爱岗敬业的精神,海南省记协从2009年起将每年一评的“海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命名为“远志奖”,激励名记者、名编辑、名专栏、名篇佳作不断涌现。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