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南方艺术学校捕捉海岛的光与色
记者:您作为海南油画写生俱乐部的副,对户外写生怎么看?
一个画家的风格特征也往往体现在对“光线”的处理上,它的运用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画家在自觉或不自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而得,与休养相关,与气质有染。如作品如《乳型红椰果累累》在光线的处理上就尤为明显,画面光线在稀薄朦胧的笔迹中为晶莹的气韵,温润含蓄间,烘托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油彩品质,经久而魅力无穷。
海南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地貌、生态和独特的人文因素为艺术家呈现出一片生机和美轮美奂的场景。丰富的热带自然风光,黎苗的民间艺术形态以及阳光沙滩、蓝天碧海的交融与多情,都为画家在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创造和地域特色上提供了一个广大的空间,户外写生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画家与物象对话的最佳途径。我的绘画生涯中,写生一直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向自己内心挖掘的过程,无论是汹涌大海、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抑或是黎村苗寨、渔家生活等人文要素皆是匠心独运的结果,体现了我的主观意趣、生活根基和驾驭客体的创造能力。
周少灵:最初受《三国演义》、《敌后武工队》等连环画及《解放军画报》等作品的影响,对绘画萌生了一种亲切的情愫,在欣赏阅读期间产生了极强的表达欲就随手描绘起来,这种不自觉的行为渐渐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并产生了一些身心愉悦的感受,加之海南独特生态人文优势的刺激,这就构成了我绘画的源动力,并立志在未来的人生道中做一名画家。
初识画家周少灵是在写生中国海南油画写生俱乐部的展厅里,他热情洋溢,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了一种难得的真诚。其实在此之前对周少灵已早有耳闻,在2013由海口美丽道艺术中心举办的“2013中国海南欧亚国际名家油画学术交流展”中,他所在的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策展主办方,为海岛供上了一道绝佳的视觉盛宴,他的黎题材油画作品也给人予深刻印象。
色彩运用是进入绘画领地的一槛,色彩问题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它是画家传达思想情感不可或缺的载体,美国视觉理论艺术家阿恩海姆曾说过:“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来说,形状要比色彩有效的多,但是运用色彩得到的表情却不能通过形状而得到。……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情绪,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我的画面善于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对冷暖色调的把握上也体现出了画面的独特性。笔法的处理上,注重油画颜料的浑厚华兹,充分发挥笔触的表现力,在抑扬顿挫笔味刀痕中,呈现出唯美的视觉效果。
作为艺术家我们要在艺术实践中融入对大自然、人生艺术的时代思考和个性体验,立足于本土,把心中所思诉诸笔端,在平凡景致中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在方寸画布间创造出丰富的艺术精品。并在成长的交流过程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艺术的互相影响,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添砖加瓦,推动了海南文化世界。
著名科普作家、文艺评论家刘荆洪提到:“海南实施国际旅游岛战略,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赋予了书画艺术特定的时代意义与审美价值,也赋予周少灵强烈的感。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周少灵的作品,如同他的为人一样,热情洋溢却不乏严谨认真,挥洒却不乏创新意识,在此,我们队海南本土画家周少灵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可以感受到,海南本土画家的书画作品,丰富了海南本土文化壮美的色彩。”
记者:文化艺术的交流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起什么样的作用?
记者:是什么点燃了您的绘画并坚定了绘画之?
周少灵作为海南本土画家,数十年如一日的户外写生实属难能可贵,且能站界艺术范围的大格局中,多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艺术品格的提升,及艺术市场的推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画家,我在“引进来”的同时也提倡“走出去”进行交流学习,作为艺术创作者,单单固步自封的埋首画室就很难画出精彩的作品,所以,“走出去”参加画展、采风写生及学术交流等这些活动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9月,我应纳特海姆市及市长诺伯特·贝莱斯卡、中国驻大、国际文化体育协会邀请,出席中德两国建交40周年暨中国文化年交流活动,并在法兰克福、纳特海姆市举办个人画展,活动期间我参观了欧洲著名的博物馆,目睹了大量经典的艺术作品,这对我的审美和艺术表达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影响。在这过程中不仅自己走出去,也组织十四名画家到三沙进行写生,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一幅幅鲜活的生命,反映了三沙的面貌,也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祖国。
周少灵:对于“引进来”这个问题刚好和我的工作性质有密切的关系,身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部门,“引进来”做国际学术交流展是我的职责所在,几年间曾策划了“2012中国(海南)·俄罗斯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展”、“2013中国(海南)欧亚国际名家油画学术交流展”、“2014中马建交40周年暨海南槟城结好一周年两地书画作品交流展”、“2015故乡情—海南·马来西亚(琼籍)油画作品交流展”等展览,为海南观者提供了欣赏国际大师原作的难得机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以2015故乡情—海南·马来西亚(琼籍)油画作品交流展为例,两地近百幅参展作品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展现了两地的秀美自然风光、民族风俗和画家们的艺术才华,连结了两地画家的国际友谊,凝聚了海南与马来西亚两地乡情,加强了中国(海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间深层次、高品位、大规格的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全方位合作,更为海上丝绸之增添文化内涵。
记者:站在国际视野看待海南画界,您如何看待“引进来、走出去”这个问题的?
周少灵,生于海南南渡江畔,现居椰城,曾就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自幼迷恋绘画,师承于著名画家宋飞等、冼励强习画,并得悉心指导,尤以油画及水彩见长,风格独树一帜。作品多次参加部、省主办的美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家收藏。2010年被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华名家书画》刊载多幅油画作品;现为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海南省军旅书画家协会理事。2012年,作品入选“首届中欧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中国海南俄罗斯国家书画艺术交流展”。其中2012年4月油画作品《黎寨夏韵》被巴登州纳特海姆艺术馆收藏。2012年被纳特海姆市、中国驻大、国际文化体育协会、欧洲文化经贸中心邀请到参加“中国文化年”暨第三届亚洲文化节和首届中德文化艺术节交流展活动并在法兰克福、纳特海姆市举办个展。
周少灵:我的作品主要聚焦海南题材,大多是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用海南独有的艺术语言,以地域文化为内涵,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描绘海南的青山绿水,以强烈的个性描绘出海南的大海、热带雨林、黎苗风土等真实古朴的情景,且做到情与景统一,心与物交融。风景油画表面上是色彩、造型、肌理、韵律、意境的表达,但实际上是背后作者的生活积累、观念学养与思想的流露。
但这期间对艺术的表现完全处于随性状态,毫无章法可言,然有幸的是在时期,受到广州美院下放到海南文化馆的冼励强、宋飞两个老师的悉心,在素描、油画、水彩等专业绘画知识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并完成了对我的艺术思想启蒙,加深了我对绘画的艺术认知,也坚定了我在绘画这条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心。
周少灵:在中国油画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写生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从早期的陈抱一、刘海粟、李瑞年、汪亚尘到现如今的举、任传文、张冬峰、沈行工等等皆为油画风景写生的信徒,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又处于天南海北的地域方位,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及审美趣味和专业素养的差异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画面形式感,但仅就对画面的把握和风格的形成而言,写生的作用便是无可替代的。
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爱德尔·别史洛夫提到:“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南方最美的岛屿—海南岛的一片,穿透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周少灵的作品充满了真善美的情感,因而能够打动每一位观者。他的作品正如人生一般,因心情与境遇的不同而丰富多彩。周少灵对大海,寻家的日常生活,心情以及生活方式的观察细致入微,这也是他绘画作品中一系列最主要的表现对象。他倾情与飞溅的浪花,芬芳的空气,对那时而平静温柔,时而波涛汹涌变化莫测的自然界充满虔诚的。”
周少灵: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南打造国际旅游岛,开展国际旅游与文化艺术交流,拿什么给人家看?是阳光、海水、空气?这些东西世界很多地方都具备。关键一点,就是要拿出自己的文化,甚至是中国文化来,人家来海南就是要看海南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就要拓宽交流渠道,塑造品牌意识,搭建品牌文化,为在琼艺术家营造国际交流机会与氛围,因地制宜的培养本土艺术人才,把国际性与民族地域特色相结合推动画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人民大众的欣赏水平与文化素养。
记者:在写生创作过程中,您对题材的选择、色彩的表现及光线的运用是如何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