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海南文化

吉阳:奏响教育强区最强音

三亚南新小学外教伊恩给学生上英语课。本报记者 王昊 摄

吉阳区教育局局长侯雪华到乡村学校调研时与学生互动。

核心提示

三年来,吉阳区高举“优先发展教育”大旗,真情投入、聚焦创新、真抓实干,以一系列实招硬招,在教育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

吉阳教育用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实现了连续3年大突破和历史性大跨越。小学综合平均分从163分到194分再到206.2分,提升43.2分;中考平均分从386分到430分再到463.1分,提升77.1分,连续3年稳居四区之首。

3年的奋斗,吉阳人抬高底部、缩小差距、提升质量,用辛勤汗水“遇见一个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吉阳”。对教育发展的书香情怀,写在吉阳区广大家长的笑脸上。

共建共享:“高位嫁接”优质资源

三年来,吉阳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升35所公办中小学和7所公办幼儿园软硬件教育设施,推动9所学校获得海南省级规范学校,11所学校获得省级荣誉称号,占据三亚市“省级规范学校”的三分之一。此外, 三亚3所幼儿园成功晋级首批“省一级幼儿园”,吉阳区占2所,这些成绩是吉阳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见证。

大党委成“红色引擎”

吉阳区驰而不息地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教育发展不断注入强大的“红色动力”,聚力推动教育高位发展。市政协副主席、吉阳区委书记陈跃说:吉阳区走出了一条“党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抓好党建就抓住了一切工作的“牛鼻子”。撤镇设区以后,吉阳区有些学校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书记长期缺职、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些学校党组织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没有相应的办公设备、党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有些学校很少开展党组织活动等。

2017年9月30日,吉阳区成立教育系统大党委,努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吉阳区教育局副局长吉少强介绍,大党委覆盖了吉阳区所有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理顺了学校党建工作隶属关系,把学校的党建工作真正统起来、抓到位。

一组组数据是吉阳区教育发展成就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2017年中考卷面平均分比2016年提高了62分,位于四区之首;2018年中考继续以430的平均分位于四区之首;2018年小六测试整体平均分较2017年提升了31分。此外,2018年中招,市第五中学以平均分455.4分位居吉阳区第一,4名学生分数达到海中、侨中录取分数线……

大党委成为凝聚教育系统党员合力的“黏合剂”。市第五中学校长梁应光说,成立大党委以后,学校凝聚力更强,学校领导班子深入一线指导教学教研,完善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合作、互动”的校本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助力市第五中学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从激活党的“细胞”到强健党的“肌体”,内涵不断丰富,活力不断激发,吉阳区教育系统做好做优党建这篇大文章,党组织战斗力持续增强。

探索教育集团化

吉阳区教育局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学校党建工作与教学质量深度融合, 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随着辖区内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吉阳区教育失衡的状态正在逐步被打破。

外来务工子女在吉阳区申请入学占全市总比80%,城区学校学位紧张。为了破解学位紧张难题,连续两年,吉阳区教育局提前公告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通知,开通网上报名渠道,实施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开展电脑摇号“派校”,通过公平摇号入学的形式,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吉阳区教育局局长侯雪华介绍,吉阳区一直探索推行学区管理制,助力教育提质增效。以前,荔枝沟中学生源严重不足,如今,荔枝沟中学报名人数“超员”。这只是吉阳区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

2017年初,通过国家义务均衡评估工作,吉阳区教育局开始探索实施教育集团化管理,把全区学校分成3个层次,采取“一拖三”(一所优质学校带三所薄弱学校)和二级学校向一级学校靠拢的方式分层管理。把全区34所小学分成6个教育集团,资源共享,管理互通,上下联动,经过一年的尝试,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小六测试全区总体提升31分,位于四区之首。

目前,吉阳区准备把中学管理也纳入集团化,推行学区管理制,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规模等情况,将全区中小学划分为7个学区,组成“1+X”学区联盟,即1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X所学校组成学区成员,学区长学校对基础薄弱学校进行帮扶带动,达到优质均衡,同时也缓解“择校”等教育热点问题,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

教师有所呼,区里有所应。全体教师按照每人每年4000元的标准发放餐补,按照人均1000元的标准为全体教职员工体检,将临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原来的3300元提高到5600元,这些惠民举措,调动了全区300名临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暖了民心。

除此之外,吉阳区教育局投入500万元对吉阳区薄弱学校进行课桌椅更新共计10803套;投入477万元对吉阳区中小学进行教学电子设备更新;投入950万元用于四所学校拼装式游泳池建设;投入400万元对吉阳中心幼儿园、第五幼儿园进行二次装修;投入2085万元对八期、十期、安罗、一期四所幼儿园进行新建改建;投入180万元进行荔枝沟中学、市五中智慧校园建设。

侯雪华介绍,为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吉阳区教育局积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2019年春季学期,全区应资助建档立卡户学生80名,截至2019年3月25日,已全部资助,资助率达100%,实现了“义务教育全保障”和“教育资助全覆盖”的目标,真正做到关注弱势群体,兜教育薄弱之底。

跨越转型: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器”

一项项务实之举,激活了组织“神经末梢”,涌现出教坛“常青树”先进典型,汇聚吉阳打造教育强区的磅礴力量。

成立智囊团

人才是发展之本。吉阳区副区长蔡曜泽说,吉阳区通过“不限期限和名额”方式,引进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建立“吉阳区教育人才储备库”。通过招纳待职教师,实施免费培训工程,建立“教育人才库”,为吉阳区教育储备力量。

聘请三亚市实验中学原校长李致洪为智囊团首席顾问,为吉阳教育“把脉问诊开良方”,成立吉阳区教育命题工作小组,规划设计全年度备考及模拟测试工作,精准分析每一次测试数据,并向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取经,为吉阳区高标准高质量备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聘请“银发精英”

2018年10月15日,吉阳区教育局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威望较高、年龄不超过65周岁的“银发精英”,助力吉阳教育大步前行。同样是这一年,原本要退休的三亚市第十小学校长单会芹,在吉阳区教育局的沟通下“留任”,在岗位上继续为吉阳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以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结合继续教育、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专项调研、定向培训等,有时效有目标和针对性地培养教师队伍是我们打造本土人才强磁场的措施。”吉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华文说。

于是,2018年,吉阳区组织优秀学科骨干到上海长宁区进行教学交流与学习;依托北师大等教育名校的智力资源,与名校结对,聘请北师大专家来吉阳区各中小学传授经验,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管理队伍、教师培养、课程设计等诸多方面给予指导,大力提升了吉阳区基础教育水平。

10位外教走进课堂

在三亚市第五小学,三亚日报记者体验了一节特殊的课堂。

在上课铃响之前,很多学生趴在教室门口张望,等待着外籍教师Kenny的到来。“我们喜欢叫他MrA或者傲老师,他的中文名字叫傲健……”说起这位外教,同学们特别兴奋。

傲老师来自美国,精通8国语言,曾在美国执教6年,教学经验丰富。

在堂课里,傲老师通过唱歌的方式,将英文融入音乐中开展教学,加上他丰富的肢体语言,孩子们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无形之中学会了不少英文词句,课堂参与度很高。

侯雪华表示,2017年吉阳区陆续聘入具有国际认证、在市外国专家局备案的10位外教走进课堂。通过引入外籍教师,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学习氛围,也为孩子打开一个接触和认识世界不同文化的窗口。引入外籍教师两年来,吉阳区所属学校的英文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不少“小小翻译家”。

送教育惠民大礼包

公益课堂成为吉阳教育又一大亮点工作。连续2年,吉阳区给全区中小学生送教育惠民大礼包。组织学生参加“小小航海家”帆船训练营活动;新增航模、围棋、硬笔书法、创意美术、俄语入门和趣味英语课程,保留之前的跆拳道、游泳、播音主持、国际象棋、羽毛球和乒乓球课程;特邀科学记忆法专家莅临,为师生及家长现场讲述记忆法、记忆原理并教授学生如何快速记忆中文词汇等;针对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儿童群体暑期无人看护等社会问题,调动区属中小学校开展免费暑期托管,开设丰富多彩的暑期义教课程,帮助孩子“身、心、智”全面发展。目前,吉阳区有1所国家级、1所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为让学生学会游泳,吉阳区教育局还把泳池“安”进学校,孩子们不用花费高额的学费,就可以学游泳。走进吉阳区的小学,可见一个25×10米的移动支架泳池让学校的操场变成了游泳课“教室”。

“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侯雪华说,师者,要深入挖掘学生的价值塑造潜力,让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

“校内课后服务”破解“四点半”难题

学校放学早,家长没法接,校外托管不规范,小学生的“托管”问题成了“脱管”问题,这个尴尬的时间差成了上班族家长的“四点半”难题。市第二小学率先推出校内课后服务,13大类41个兴趣班吸引了1399名学生,个性化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缓解了学生的课后托管难题。

为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吉阳区广泛动员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家长志愿者、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社会热心人士等参与,提供多样化的校内课后服务。

同时,吉阳区还对辖区1500余名教师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推动基础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塑造了吉阳教育精神新风尚。

张华文介绍,吉阳区作为省教育厅学区化办学和集团化办学重要试点,主动探索集团化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搭建人才引进平台,成立教育智囊团、人才智库,招聘银发精英、外籍教师,精心打造阳光公益教育品牌,破解“四点半”难题,帮助孩子“身、心、智”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吉阳区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见证。

“学校办得好,关键是党的建设要抓得好;党建抓得好,教育就有魂,就有精气神。要高标准抓好党建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借‘红色能量’内驱力激发教育发展新动力,将规划、蓝图变成时间表、路线图。”陈跃说,教育发展成果已成为展示吉阳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这些成绩是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结果。吉阳区不仅要办立德树人的好学校,还要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为三亚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标杆提供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 杨洋)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