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城市园林”里这些特色小店如何越开越旺
马路不仅是城市的经络,也承载着底蕴和文化,而散布在街头巷尾的小店、铺子,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味道”。自今年5月起,新闻晨报·周到记者陆续走访了15家特色小店,用图文、视频等方式记录了15名店主经营打理店铺的心得感悟。
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有的小店已经营了数十年,门外依然大排长龙,“掌柜”们十几年如一日,用精湛的手艺和优质的服务慢慢打磨出自家店铺独有的“气质”;有的小店刚刚起步,却已成为出了名的“网红打卡点”。而申城街头得天独厚的商业氛围和消费环境也为他们挥洒创意、施展才华提供了绝佳的舞台。这些散落在全市各个角落的辛勤园丁,正不断为上海的商业画卷增添新的亮色。他们说,对于热情的消费者,我们不会辜负。
网红咖啡店“嘿咖啡”的老板厚军最近有点忙,除了维持咖啡店的正常运营,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扑在了新店的装修上。如今“嘿咖啡”店内的墙上,用金色的记号笔写上了“要上楼啦!留下你对新馆的梦想”,1楼的铺面已经被围挡包裹,预计今年10月就能和大家见面。
从亚龙国际广场的B1层搬到1楼,从10平方米到30多平方米,开业刚过1年半,“嘿咖啡”便迈出了从“小小店”到“小店”的第一步。店面大了,终于可以给顾客多安排几个座位,不用“立壁角”了;而开发了全上海极少见的“冰澳白”、层次丰富的“酸奶咖啡”后,喝了40多年咖啡的厚军还在不断琢磨新产品。这位曾是上市公司董事的咖啡店老板告诉记者,“做别人做不出来”的饮品,让顾客们为了吃到“这个味道”,“特地来”才好。
特色小店,做出自己的“特色”最为重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店的店主、合伙人都有着相当不错的学历背景或是行业经验,再与个人的理念、爱好碰撞出“火花”,才映衬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独一无二”。
永康路上的InDoughWeTrust因为“魔都最丑、最网红、最看心情的提拉米苏”走红,“无心插柳”的“任性分蛋糕法”,让这家小店开业不久便解锁了点评上“上海咖啡热门榜榜首”的“成就”,曾在巴黎蓝带厨艺学校学习西点烘焙的老板娘小鱼也是始料未及。
高端男士私人定制小店LoraEsatta创始人Tina曾担任数家时尚、服饰类企业的管理层岗位,最后选择在建国西路上开出的定制小店,除了提供现场选料、量体、记录“三对一”的服务,所有的订单也都会在意大利制作完成、报关运回国内后,客人试衣满意后才算“大功告成”。
身兼中国插花花艺协会插花花艺大师、上海市工匠等等头衔的项一鸣早在选址时便敲定了最有海派文化底蕴的思南公馆,10年以来,小小花店已被打造成“思南一景”。
杨宇慧的外婆30年前在虹口开着面摊铺,为了找回“曾经的味道”,杨宇慧开在定西路上“沪西老弄堂面馆”特别找回了当年外婆店里的厨师当“总厨”,还原“记忆中的老面”之余,还在不断的改良过程中,力求打造出“新海派面”。
香烟桥路上朴实的“益民经营部”把我们童年记忆中的盐水棒冰、娃娃雪糕、雪宝都“收集”了起来,“物美价廉”、“薄利多销”这两个“关键词”,施师傅已经坚持了40来年,而且也将继续坚持下去。
田子坊里的海派服装店“金粉世家”正是在同名电视剧走红时开业的,走过了近17个年头后,小店也有了真正成为“世家”的“苗头”——一儿一女都攻读了相关专业,立志要做出一家“百年老店”的老板李嘉陵正向着“用几代人来做一件事”努力着。
创意、实力、坚持……一家小店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内在的核心源动力,而这座城市也正通过商业氛围、文化背景,甚至政策“加持”,尽可能地提供着更好的培育“土壤”。
继与插画师卤猫合作的《旅行箱里的温室》展览后,愚园路上的FIUFIU最近又开出了柯思嘉在国内的首次个展《粉粉》。将画廊和甜品店共同呈现、把艺术带入“生活圈”,是分别拥有艺术、金融、编导等专业背景的5位“90后”创始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这,也与愚园路更新过程中“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发展宗旨不谋而合。
为了让小店“活”得更好,瑞金二路街道成立了南昌路跨界自治会。今年6月,南昌路上的商户自发筹划举行了“夏日集市”,自治会设计了“人文徒步”的深度游览……通过更多组织的力量,自发调整经营状态、培育南昌路的街区温度,也让商业文化“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支持区内特色小店发展、及时解决小店发展问题、营造良好的小店营商环境,7月9日,徐汇区成立了全市首个特色小店联盟。徐汇区商务委副主任姜舟便是该联盟的召集人。
虽然联盟成立才没多久,但徐汇的特色小店沙龙已经在筹备第四期了。每一期沙龙都被安排在不同的小店里,由召集人牵头,让新老小店店主、街区内的“大房东”,乃至主流媒体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小店的发展之路。不是琢磨着如何给小店店主降租减压,而是创造一个平台,促进多方的横向、纵向交流。姜舟说,对于小店的支持,不全是在金钱上的,更重要的,应体现在态度上。
开在不同区域内的小店,就应有相匹配的定位和调性。以历史风貌保护区为例,在证照齐全、规范经营的底线基础上,徐汇区采取以国资企业起引导作用的方式,让拥有较高比例门面归属权的企业率先对新入业态进行评估,以尽可能实现小店与区域内风格“调调”的匹配;而对于现有店铺,管理者更多地会采取柔性甚至有些“佛系”的举措,让市场成为考察、调剂的主要手段。
上海约有47.5万个商业网点,其中5万个坐落于大商场,而分布在马路边上的小网点则占到了90%。其中,本市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特色商业街区、创业园区、景区内集聚了较多特色小店,目前,分布在本市67条特色商业街区和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上的小店约9400多家。
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指出,特色小店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坐落于街边或者弄堂内,体现的是上海的城市记忆和人文情怀。因此,在整个城市的大商业版图中,也要打好“小补丁”,用更新、更潮的理念,助力海派特色小店的创新发展。
为了把能够体现城市情怀和上海温度的特色小店守护好,相关部门今年也动作频频。4月中旬,市商务委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支持海派特色小店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就提出了完善特色主题街区布局、鼓励举办街区集市、允许特色小店开展“外摆位”试点等等,从规划、政策、市场、资金等多个方面海派特色小店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