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南文化

南山佛教文化苑在哪平戎古驿尽芳菲——平安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建设中的海东工业园区高铁新区

小峡口、七星台、边家滩南山造林初见成效,湟水河两岸、巴藏沟、白沈沟、祁家川沟口、平西高速公等“绿河谷”工程提质,古城崖绿地公园、平阿高速公东侧景观带绿化等“绿城区”项目添彩。

区委副、区长汪源来(左一)与村民交谈

目前,该园区辐射平安镇的沈家、白家村,及沙沟乡的石沟沿、大寨子村,现已建成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500栋,拱棚50座,保鲜库2座。园区内除企业外,由农业部门统一建成后“反租倒包”给农户,以“农户+合作社+科技示范+企业”方式进行经营。推广红提葡萄、油桃等果品和黄瓜等蔬菜良种共86个。去年,园区实现经济收入2830万元,每棚收入达2万元以上,户均增收5000多元。园区的建成辐射带动农家院37户、垂钓鱼塘21亩、畜牧养殖场3处。

拆迁安置是一项庞杂的工程,尤其在群众回迁过程中,每一个细小问题的解决,都牵一发而动,关乎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全力解决好这些小事,才能让大家满意地搬进新房。

入住后,怎样做好服务工作呢?于是,该镇构建起镇、村委会、片区和楼栋四级网格体系。并设立镇包村干部、片区、治安协管员、便民诉讼联络员、人民调解员、、治安巡逻员和物业负责人的“7+1”管理模式,将各村每名工作者定位到每一个区域,形成了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新区管理服务机制。

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平安的经典模式

富硒品牌: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航标

园区负责人杰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这个所有的大棚不施农药,推广黄板杀虫、紫外线杀菌灯等技术,真正实现了无公害种植。推广的滴水灌溉、自动卷帘机、微耕机、除雪机等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已培养出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2260人。

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在学校,落实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中小学每周开设一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开展书法、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乡镇,组织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平安家庭”、“美丽小庭院”评选,举办“清真美食”大赛、土藏族刺绣堆绣评比;在机关社区,通过“双重管理,双重服务”,构建了微心愿服务体系;在,开展藏传佛教规范管理年和“教风年”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亮化了。

芳谱精炼油有限公司以强农、惠农、富农为出发点,发展订单农业,辐射周围回、藏、汉各族群众增加收入。

相约平安:文化盛宴凝聚

如今,平安区各族群众围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强基础、促和谐、树新风、惠民生,将创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一幅清明、人民贤诚、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的画卷跃然纸上。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两年多来,平安区突出民生导向,注重民生福祉,“小财政办大民生”,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努力让发展惠及各族群众,以改善民生促进凝聚,以凝聚增进民族团结。

为了做到和谐回迁,小峡镇党委、全力解决好群众困难。从困难户的春节慰问、为村民办丧事修建吊唁厅、发放安置过渡费、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入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2月21日起,平安区2015年“相约平安”文化艺术周活动拉开帷幕。期间,举办清真美食大赛、农民合唱比赛、爬山比赛、篝火、锅庄晚会、眉户戏、皮影演出以及富硒产业高峰论坛,书画、摄影、剪纸展等内容。这项活动不仅丰富全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还成为宣传“硒都”,宣传平安的一张靓丽名片。

小峡镇三十里铺村休闲广场一角

今年5月初,小峡镇副镇长王晓丽带领2名镇干部,配合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项目部做好回迁群众的来信来访。他们对群众反映的房屋分配面积、采光不好、物业费缴纳等问题,一一进行登记,逐个解决群众疑难。回迁到A1小区的拿到钥匙开始装修房屋时,对阁楼面积有质疑,要求解释清楚。王晓丽接待后,立即向管委会项目部工程师了解情况,自己弄明白后,把叫来,解释测算方法,核对准确现有的面积,最终使消除了心中的疑惑,满意而去。“每天要接到四、五波群众,说话嗓子都哑了。”王晓丽说。

幸福嘉苑、平化小区、东方明珠等小区的保障房建设项目,以及农村两房建设让城乡收入不高的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在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内,白家村村民李索元承包的冬暖式大棚里,老伴正在打秧,鲜嫩的人参果缀满枝头。8月份定植秧苗以来,成熟的人参果上市卖了3000多元,等到一年的采摘期结束时,预计能收入4万多元。“以前背着行李出门打工,有时还拿不到钱。如今在口打工,家里的事儿不耽误,还能稳挣钱,实话好啊。”李索元说。

无独有偶。在古城乡合态土鸡养殖合作社的场院里,一只只土鸡或在山坡上觅食,或在房顶上引吭高歌。据合作社理事长张秉梅介绍,该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60户。“扎门土鸡”在西宁大受欢迎,销很好。今年,该合作社年收入达15万元。在县上实施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古城乡向5个村的295户,户均发放鸡苗70只,将发展富硒蛋鸡作为一项产业来扶持。

更为利好的消息是,今年11月22日,《平安区富硒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顺利通过专家论证。这为平安区发展富硒产业无疑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在规划设计上,平安区以现有的平安硒岛为依托,打造一个2000亩左右的富硒产业园,以富硒农业、富硒产业园区、富硒文化休闲产业为抓手,重点建设集生产、加工与研发为一体的全国知名富硒产业集聚区。建立“六大生产”:富硒果蔬生产、富硒饲草种植、富硒马铃薯种植、富硒牛羊肉生产、富硒禽蛋生产、富硒大蒜种植。并积极培育金阳光、环宇等一批新型产业龙头企业,最终打造“中国高原硒都”品牌,使其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航标。

高铁新区:实现和谐回迁的成功范例

青海新闻网讯 寻觅古驿平安历史深处的踪影,就会发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其交通驿站的始终不变,多民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共同、经营着这片膏腴之地。

平安区社会福利院老人生活掠影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就是要把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努力改善民生,增加群众福祉,从而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平安小学教师邹淑琴与学生交流

共同的心愿,共同的理想,凝聚了共同的力量,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高铁新区的回迁只是一个缩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以来,为了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平安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区、乡、村、社四级网格,“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服务办事格局,全面推行“责任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的管理模式,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全覆盖。目前,共形成乡级网格8个,管理人员48名,村(社区)级网格116个,管理人员365名。在城镇社区,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搭建情报研判与警务指挥一体化平台,推行网格化治安巡防机制。投资8万元安装了集综治、维稳、村(社区)基本情况为一体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模式,为工作人员全面掌握所属片区的工作情况提供了基础保障。

民族团结进步为平安区和谐发展注入动力。今日的平安政通人和、繁荣稳定,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再续辉煌。他们的情谊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中愈加深厚,民族团结进步之也越走越宽广。

古城乡新庄尔村将格底目、伊赫瓦尼、赛莱菲耶三种不同的青年代表选举纳入“两委”班子,决策、管理,为公平落实各项村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梳理平安今天发展的脉络,可以窥见民族团结进步这条主线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每个领域:从湟水南岸拔地而起的高铁新区实现和谐回迁到盘踞大山的石壁村开展村企联建,化矛盾、求和谐的始终一以贯之;从打造“高原硒都”的宏伟蓝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三合镇,谋发展、重民生的目标陆续变为现实;从“相约平安”的文化盛宴到众力帮扶困难群体,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的民族感情深深根植于每个中。

平安区中医院大夫开展义诊活动

平安区首届职工运动会开幕式

在寺台村沿线的村道上,毛豆、金丝莲、大小福气、八瓣梅、当年菊争奇斗艳,香飘四溢。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拥抱八方游客。

洪水泉清真寺,这座被誉为“青海清真寺建筑史上一绝”的艺术奇葩,历经风吹雨打,至今依然风姿绰约,其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将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巧夺天工。它既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张任邦,平安区救助管理站、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两年间,他以院为家,心地投入福利院建设当中,精心照顾60多名藏、土、蒙、汉“五保”老人、残疾人和孤儿。他与院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大家在沙滩上开垦土地2.6亩,种植蔬菜20多种,栽种苹果树和杏树100多棵。还养殖了猪、鸡和兔子,用来改善食堂伙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古训,在张任邦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释。

以海东西站为坐标中心放眼南望,正前的广场上三、五人群在冬日的暖阳下锻炼、聊天。两侧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横亘在眼前。这里,原本是鸡犬相闻的村庄和纵横交错的阡陌,经过五年的建设,如今建成了现代化的高铁新区。这也是青海档次较高、配套设施完善的最大安置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安区把各种矛盾的源头预防和限时化解结合起来,做到关口前移、眼睛向下、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营造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

在矛盾排查化解中,正确引导群众合理、,让大家主动参与到房屋分配、办理入住手续等工作中来,使回迁安置工作井然有序,实现了平稳过渡。目前,该镇群众领取房屋钥匙1786套,入住989套。

洪水泉、巴藏沟等乡镇卫生院设施得到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排查拆迁、旧城、高铁新区回迁安置、劳资关系、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针对重点乡镇辖区流动人口多、居住分散的现状,采取乡镇牵头,各相关单位配合的模式,建立了“一院一图、一楼一册、一户一档”的服务管理体系,为流动人口“一盘棋”的顺利实施和均等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年多来,平安区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过程中,凝聚广泛共识、筑牢“两个共同”思想,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及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是创建民族团结工作中的责任。

沙沟乡树尔湾村做好阿訇、村干部、、企业老板的教育引导,促进教与社会相适应,回、汉群众互帮互助,共同团结奋斗,确保了全村和谐稳定,经济发展。

自2012年7月起,平安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卫生保洁工程,并制定了“一年求突破、两年见成效、三年亮品牌”的工作思,建立有机构、有规划、有队伍、有资金、有制度、有合力的工作机制,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著名的“平安经验”,并在全省被大力推广。

金秋助学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实现梦想。区工商联组织非公企业职工捐款3万元资助13名家庭困难和残疾大学生;团区委“与爱同行,圆梦大学”行动共筹集资金30万元,资助了65名特困家庭大学生;区总工会为56名困难职工及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12.4万元;民政局向34名贫困大学生实施资助金达11万元。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励、免费教课书、住校生补助、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举措,让一批批莘莘学子圆了上学梦;

公保一旦,红崖村藏族老,一直将红崖小学当作自己的家,义务清理学校卫生,节假日义务守校。冬天的早上,当学生到校时,迎接他们的是温暖的炉火;周一上班,老师到办公室总能喝上热茶。学校没有柴禾,他从家里带过来;学校停水了,他从家拎过来。五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履行着这神圣的“义务”,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不拿工资的校长爷爷”。

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23所,购买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聘请服务人员为老人服务。这一模式实现了老人进院不离家、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离户不离土,养老在乡村,在口的养老愿望

走进平安小学,浓郁的书香校园气息扑面而来,教室长廊两侧,学生的书画作品挂满了墙壁,“学生明星”“教师风采”赫然入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小小照片,蕴含着各民族同学互帮互助、天天向上的故事。作为市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该校从关注学生的成长入手,实施“善进教育”,打造文明和谐的育人。学校通过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国旗下的、师生同台走秀、经典比赛等活动,净化了学生思想和心灵,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盛夏时节,走进平安区三合镇,村道旁鲜花绽放,洁净的水泥通向家家户户,耄耋老人和孩童在广场上纳凉、嬉戏。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令人羡慕。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