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专题汇编-课标文言文
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24.(2016雅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24. ( 3 分)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 1分) 我不敢独自享用, ( 1分)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分)
10、(2016娄底)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11、(2016娄底)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解析:“公将鼓之”的“之”字不解释为代词,那件事,而应是音节助词,不译)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获得,是取得战胜齐军的。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之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答案:A(解析:应是详写战前,略写战中,战后。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答案: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说实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2016娄底)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肉食者和曹刿的不同表现来做答)
11 (2016海南)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 又何间.(j i ān)焉 B. 玉帛.(b)
13 (2016海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⑵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给分点:竭 盈)评分标准:每题2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1分,表意通顺准确给1分。
14 (2016海南)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解答】(2)本题考查通假字.要了解通假字的有关知识,平时要注意积累与记忆.
D:先前(有人为了)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乡:通“向”,先前.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本心”的表现.
【解答】(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另有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
B:作者所的重“义”,不是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也有,不过贤人能够不罢了.故该项分析不正确;
(九)(旧课标)《邹忌讽齐王纳谏》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2016济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仔细
11、(2016济宁)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12、(2016济宁)翻中画线)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12. (1)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2)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4分)
A.朝服衣冠,窥镜 / 朝而往,暮而归B.客之美我者 / 环而攻之而不胜
A早晨; B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代词;C /到;D 名词:集市/动词:买 这考查的文言文中的一词
【答案】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认为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好看。【答案】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认为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好看。
【解析】这句话共有四处得分点:第一处“明日”是第二天的意思,第二处“孰”是仔细的意思,第三处“视”是观察的意思,第四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学生在翻译时要做到实词翻译准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特殊句式要符合现代汉语语序用法,语句通顺。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答案】D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13.(2016安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以光先帝遗德()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先帝不以臣()
14.(2016安顺)与“咨臣以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16.(2016安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4分)
答案示例:16、(1)五月渡泸,深入不毛;(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17.(2016安顺)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对你的。(3分)
答案示例:17、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点来谈谈自己受到的即可。)
9.(2016衡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9、参考答案:①躬:亲自,自身 ②:低微鄙陋
10.(2016衡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咨臣以之事”中的“以”意思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11、参考答案:①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了委任。
②这就是我用来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①句中状语后置、整体句意为记分点。②句中“所以”“职分”为记分点。)
12.(2016衡阳)选文第一段中“由是感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诸葛亮正是由于,才倾尽毕生精力去完成先帝托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的理解。(4分)
12、参考答案:原因:先帝不以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之事。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也。”(间隔 一作:)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19.(20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0、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错译、漏译一词扣1分)(共3分)
21.(2016)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2016)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
6(2016广东)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欣然规往()答案示例:6.(1)异:感到诧异 (2)属:类 (3)规:计划
7.(2016广东)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案示例:7.(1)(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的地方。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
8.(201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10(2016全文)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人名)。(1分)
11 (2016全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2 (2016全文)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
答案示例:12 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垫”回答出两点即可。
13 (2016全文)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的时间很久?(2分)
答案示例:13 围绕“见到渔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用原文回答亦可)
14 (2016全文)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的魅力?(3分)
答案示例:14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安定和平的社会;优美富饶的自然;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1)信 (2)消散 (3) (4)参与,这里指欣赏
10.(2016重庆A)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2016重庆A)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2016重庆A)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写作:山献)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①略无阙处阙:②虽乘奔御风奔:【答案】①阙:通“缺”,空缺。②奔:奔驰的快马。
12.(2016曲靖)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解析】A项中“自”分别是“在,从”“如果”;C项中“之”分别是“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D项中的“以”分别是“认为,如”“来”;B项中“虽”是“即使”,意思相同。
13.(2016曲靖)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答案】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各1分)
14.(2016曲靖)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特点。
15.(2016曲靖)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由。(3分)
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①点1分,②点2分)
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①点1分,②点2分。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7 (1)逆流而上 (2)连续不断8.(20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答案示例:8 (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9.(2016)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
答案示例:9 每当蠢动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清朝繁茂,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0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 通:珮)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答案示例:9 (1)弯曲(或翻卷) (2)呆呆的样子 (3)像狗的牙齿一样 (4)离开
10.(2016重庆B)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答案示例:10 (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 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11.(2016重庆B)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12. (2016重庆B)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4分)
答案示例:12 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感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的触发(2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2016)《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因景异而产生
9、(2016)本文作者是(朝代)的家、文学家(人名)。(1分)
9. 宋或北宋 范仲淹10.(20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前人之述备矣()
11. (2016)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
12. (2016)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
13. (2016)《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
13. 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即可。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 男有分,女有归B.颓然乎其间者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13 C 离开(A项:返回;女子出嫁。 B项:原意是不振,这里形容醉态;坠落。 D项:名词,文章;动词,画着花纹。)
答案:14 B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在:介词,表示比较。 C项:代词,代“他们”;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D项:……的人;用于判断句,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
答案示例:16(1) (欣赏山水的乐趣,(1分)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1分)(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1分)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1分)
11、(2016海南)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12.(4分) ⑴ 早上(早晨) ⑵香花 ⑶摆开(摆放、陈列) ⑷下棋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
13、(2016海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⑵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给分点:苍颜 颓然)
14、(2016海南)选文第②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2分)
14.(2 分)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清明的社会现实。
评分标准:能答出“与民同乐”且表意正确即可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2016济南)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可爱者甚蕃蕃:繁多 B. 不蔓不枝枝:长枝节C.亭亭净植植:种植 D. 陶后鲜有闻鲜:少答案:6、C
7、(2016济南)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8、(2016济南)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答案: 8、D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201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2分)
答案示例:13 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意思近即可)(二十一)(旧课标)《送东阳马生序》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于藏书之家,手自,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2016泰安)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6.(2016泰安)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的一项是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⑴ 山门圮于河圮()(2)湮于沙上湮()答案示例:11.⑴圮(倒塌) ⑵湮(埋没)
13.(2016西宁)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2分)
14.(2016西宁)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
答案示例:14.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家主观臆断。
15.(2016西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案示例: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