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对位与宗教文化价值的错位
【摘要】各地文化建设热潮中,宗教文化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遗产资源,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市场化利用中背离宗教文化宗旨和价值趋向,违背了宗教文化合理利用的规律和尺度,忽略了作为一种特殊精神性文化的价值考量纬度等问题。本文集中从宗教文化经济实现方式和新造神运动与宗教产业化症候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宗教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
【作者】高宏存;
【机构】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民俗文化的濡化与新农村建设(批准号:08JA84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宗教门类齐全,既有世界三大宗教,也有我们国家土生土长的道教、白莲教等。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也有3000多处。在各地文化建设的热潮中,宗教文化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资源,但存在着各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市场化利用中背离宗教文化宗旨和价值的趋向,违背了宗教文化合理利用的规律和尺度,忽略了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精神性文化的价值考量纬度。
一、经济视域下的宗教文化经济实现方式
在全世界,60%的人口具有宗教信仰。因此,存在着一个围绕宗教信仰者的独特经济生活领域,虽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但宗教因素、宗教偏好是影响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将宗教供给者视为收入最大化者,并从其声誉和人力资本的角度探讨了宗教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斯·韦伯则从伦理角度分析了新教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则研究了宗教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借助实证性分析开创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但是据劳伦斯·亚纳肯对美国的考证,“美国国民信教比例从独立战争时期的17%,上升到19世纪中期的34%,而当代的比例则超过了60%;有40%的美国人参与礼拜活动;宗教捐献占到美国慈善捐献的一半以上。这表明,即使在发达国家,宗教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下降,反而有所增强。”[1]受市场化影响而加剧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并没有减弱宗教活动和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而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寺院和宫观经济都是宗教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宗教信仰虽然瞩意在缥缈的天国,处于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世界,但宗教组织和各种宗教活动却扎根于熙来攘往的滚滚尘世。比如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宫观既是弘扬和传播道教信仰的场所,也是宫观经济的发生地,从历史上看宫观经济的状况往往对道教的发展与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另外,源自宗教内部和宗教场所所产生的宗教经济活动,与宗教自身的发展之间处于一种相对自发的状态,而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精神形式,价值目标主要投诸人的心灵,作为一种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对这种文化内容的产业性开发,必须依托恰当的载体和平台,没有宗教文化传播的平台载体,就难以实现宗教文化产业化利用。目前,宗教文化的产业化利用形式主要有如下一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