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创客
中国青年网太原11月17日电(王晓妹)“这是万荣面塑,又叫花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面塑都是手工制作,用的原料是白面。”11月13日,正在太原市煤炭交易中心举行的2016山西·太原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上,万荣面塑的传承人80后青年赵锐正向参会人群介绍万荣面塑作品。
赵锐雕琢面塑作品。赵锐供图
面塑,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运城市万荣县一带,人们根据岁时节令,用白面塑成动物、花卉等不同物品,用于祭祀亡魂、祈求神灵,以及串亲访友、人情往来之用。逐渐形成了吉祥花馍、节日花馍、乔迁花馍、祭祀花馍、丧葬花馍等较为完整的系列花馍文化体系。
制作面塑要求技术娴熟、做工精细,对制作者的要求很高。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深究复杂的制作工艺,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也面临着极大挑战。80后青年赵锐是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花馍)代表性传承人。他的面塑作为大学生星火创业推介项目的代表,被展示在人才智力交流大会运城展区的首位。
赵锐面塑作品。赵锐供图
“做面塑是辛苦活儿,整天和面打交道,和面、揉面、切面,不如在办公室的工作听起来体面、看起来光鲜,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学、不愿做,更没有耐心去完成一幅作品,工艺传承非常困难。”赵锐无奈地说道。
赵锐雕琢面塑作品。赵锐供图
赵锐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11月12日-13日两天时间内,只有10余名大学生表示了加盟的意向。而根据山西省人社厅发布的数据,12日-13日两天进场人数达2.2万余人次。
同样对传统文化传承表示担忧的还有高平市凤林刺绣厂的总策划刘军。高平绣活是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载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军告诉记者,完成一件绣品,需要很长的周期,不仅需要制作者具备娴熟的刺绣技术,还要求有足够的耐心,以保障绣品的质量。
“大学生毕业之后急于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实现。但是刺绣的学习周期很长,大概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回报,这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参与这个创业项目的原因。”刘军说。高平市凤林刺绣厂的工人平均年龄在35周岁左右,以农村妇女为主。
记者在大学生星火创业推介项目展区展出不少民间工艺制作项目,如布艺、剪纸、花艺等,但人气明显不敌高科技创业项目展区。
赵锐展示面塑作品。赵锐供图
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感兴趣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一遗创业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二遗创作费时费力,需要恒久的和付出,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对年轻人的素质品格要求极高。
山西有着“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誉,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瞩目。目前,山西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16项,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承的断层、老龄化等问题对非遗的提出了很大挑战,非遗亟需年轻创客的积极参与。
为了在非遗项目中注入年轻血液,不少非遗传承人开始走进高校,采用课堂、培训的方式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期望能从青年学子中获得创意,赋予非遗项目新的活力。但实际效果却不甚令人满意,用赵锐的话说“感兴趣的很多,但真正能下来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