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饮食正当时 亟需融入现代文明
(抗击新冠肺炎)中新时评:文明饮食正当时 亟需融入现代文明
中新社北京2月23日电 题:文明饮食正当时 亟需融入现代文明
作者 周文元
肆虐的疫情被指与贪吃野生动物有关,但涉及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的案件近日仍屡见报端。作为华人群体,重塑现代文明的饮食方式和理念已刻不容缓。
“才食广东鼠,又食武昌獾。贪婪吃黄鼬,富贵品胎盘。”疫情下,吃“野味”被推到舆论“风口”,引发大众齐声喊打。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珍野味”有一种特殊的喜好,除了迷信其营养、贪图其口感外,有时还是炫耀身份、体现地位的象征。不少中国文学经典中都有对国人这种偏好的描述。《红楼梦》就呈现了当时贵族的饮食风尚,比如置办年货时,少不了獐子、狍子、熊掌、野鸡、鹿肉、果子狸等野生动物。
时至今日,中国部分地区仍在流行捕食野生动物。在当地民众看来,野味是传统美食,有滋补养生疗效。然而科学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大多来自山林,被捕杀后很少经检疫就被端上餐桌,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致病。一些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认为,红楼中人易得病,如林黛玉的肺病、晴雯的疑似肺病、巧姐的天花、贾珠的早夭等,或与贾府爱食山珍野味有关。
以蝙蝠为例,研究人员发现,其体内病毒超过140种,其中60多种属于人兽共害,还有一部分隐而未发。一旦病毒与原宿主的生物平衡被打破并转移至人体,潜在危险巨大。
2020年2月,中国学者在《柳叶刀》刊文称,中国民间对于食药同源哲学的痴迷,以及对野生动物具有医疗作用的想象,可能导致自然界中的病毒感染人类。要避免这一后果,需要人们改变以往的饮食、健康观念,做到与自然和谐文明相处。
同样,怎么吃,也事关文明饮食。华人社会重视宗族情结,共餐习俗较为普遍,尤其逢年过节,动辄千人的流水宴常见于侨乡,卫生问题堪忧。疫情当下,就有不少人共餐时被感染。为防止疫情扩散,一些家庭学习西餐分餐制。
分餐制并非舶来品。《周礼·司几筵》中载:“铺陈曰筵,籍之曰席”。即准备宴会时,先铺一层大席子,叫“筵”,每座再放坐垫,叫“席”。用餐时,每人单独享用一份美食。
虽有观点认为分餐制疏离亲友关系,但近些年分餐制也曾在中国部分地区实行。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时,曾推行过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非典时期,分餐制再次被提倡有益健康,尊重他人不该被曲解。
或许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领会更深。在异国他乡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分餐制更是绕不开的社交礼仪,反而会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尤其对中餐馆经营者,分餐制可改变人们对中餐“脏乱差”的刻板印象,为转型赢得更多机遇。
经此一“疫”,华人社会对捕食野生动物的危害,当有渗入骨髓的痛彻醒悟。“吃什么”“怎么吃”应当被当作“To be or not to be(生存抑或毁灭)”式的终极拷问被重新审视,进而在华人社会凝聚一种普遍的共识——健康和安全应当成为当代中华饮食的核心理念之一,进一步融入现代文明。(完)
- 标签:
- 编辑:程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