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特色小吃攻略介绍2016年4月26日全国美食小吃全攻略
亦称“汤圆”、“圆子”或“团子”。汉族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饮食风俗。因其外形是圆的,有的“团团圆圆”之意。吃元宵之俗起源于唐宋。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载:北宋人在元宵节“煮糯为丸,糖为 ,谓之圆子盐豉。”元·伊士珍《 环记》引《三余贴》载:“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这也许是正月十五吃元宵的因由。明代,正月十五吃元宵已较为常见了。《明宫史》载:“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从明清发展到今,元宵大为丰富。皮多为糯米粉,馅有桂花白糖、豆沙、枣泥等甜馅,有可荤可素的咸馅,也有无馅元宵。多煮吃或炸吃。
元宵
风莫饭
汉族春节饮食习俗。年糕多由糯米粉蒸制而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已有了用糯米粉制糕的记载。明代大为兴盛,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正月元旦,人“啖黍糕,曰年糕”。现在年糕品种繁多,有白糕、桂花糕、猪油年糕、水磨年糕等。可蒸、炒、炸、煮。年糕谐音“年年高”,春节吃年糕表达了人们对“一年更比一年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浙江寒食节食品。一种烤制的圆形烧饼。中有小孔,可以穿绳。相传戚继光在浙江打击倭寇时创造此饼,便于携带充饥,以利行军作战。从此,寒食节家家做光饼,人人吃光饼,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隔年陈
汉族年节食品。流行于江淮一带。先将糯米蒸熟,凉后弄散,再炒使之膨松,蘸以饴糖,使之成团。取欢欢喜喜,团团圆圆之意。春节食用,亦用以馈赠。
苗族习俗。相传始于母系氏族社会。农历三月十五前后,青年女子便上山采集可食野生植物,取汁把糯米染成各种颜色,蒸熟后用手抓食。伴以腌鱼、酸汤,香甜可口,风味独特。吃姐妹饭风俗沿袭下来,便有了姐妹节。到了三月十五姐妹节这天,各家都吃姐味饭,青年男女聚一起,载歌载舞,姑娘则以姐妹饭款待亲朋和恋人。
春饼
傣族儿童农历二月初十彩蛋节习俗。到这一天,孩子们将染成黄、红、绿、紫等五颜六色的熟鸡蛋,用小兜带到野外,游玩之后聚餐,吃各自带来的彩蛋。他们只吃蛋白,蛋黄留下带回家敬给父母兄长,以示对的尊敬。
汉族风俗。每逢立夏,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
胶牙饧
年节食品。旧时常用作供品。《天咫偶闻》载:“密供,则专以祀神,以油面作荚,砌作浮图式,中空玲珑,高二三尺,五具为一堂,元日神前必用之。”制作方法:用糖和面,擀成薄片,折叠成块状,切成长条,炸熟,在饴糖里蘸一下即成。
光饼
五谷饭
高山族青春饮食风俗。长年菜即芥菜,因其茎、叶较长得名。吃长年菜以祈长寿,将长长的粉丝加到长年菜里,则有长生不老之意。
亦称“分岁饭”、“守岁饭”。汉族春节饮食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大年三十夜,全家团聚,共进晚餐,欢声笑语,通宵达旦,或夜半而止。
朝鲜族食俗。相传新罗国时,乌鸦曾助一国王除奸,后正月十五便为“乌忌之日”,用江米、小米、高梁米、小豆、黄米做成五谷饭,祭祀乌鸦,任其选吃。后传至民间,每年正月十五便吃五谷饭,并将这五种粮食放在牛槽中,牛先吃的粮食则认为是当年丰收之物。
彩蛋
汉族立春饮食风俗。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 ( ) 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清《北平风俗类征·岁时》:“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分岁酒
岁时饮食风俗。流行于汉、满、回等族。年前就备好春节期间所需的一切食物,春节后数日不吃生粮、生肉做的饭菜,以示家给人足、年年有余。
藏族风俗。“古”即九,这里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面粥。藏族腊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旧迎新。突巴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代表“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发大财”。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时吐出,引得众笑,增添除夕欢乐气氛。
姐妹饭
宿岁饭
亦称“过年饭”、“年饭”。汉族除夕食俗。起源较早。南朝梁·懔《荆楚岁时记》载:“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年饭”的介绍。后此俗渐衰。
壮族食俗。据说起源于宋代。“风莫”是一种特大的粽粑。腊月底,姑娘便筛选糯米,浸泡一夜,捞出滴干。与食盐、五香、生姜末、胡椒等调料搅拌调匀,外面包以冬精叶,便成了竹筒状或方形的“风莫”。大年晚上,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风莫饭,父母打开风莫,分给全家人。儿女须将风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寿。
傣语音译。傣族泼水节食品。用糯米粉拌和糖、石梓花,再加入花生、芝麻,用芭蕉叶包成小包,蒸熟即可。是傣族年节家家必备食物。
立夏蛋
欢喜团
吃年糕
长年菜
古突
山西、陕西等省汉族食品。面粉包上枣、豆、核桃等,外层放一鸡蛋,周围盘蛇,用蒸笼蒸熟即可。原用于清明节上坟祭祖,祈求子孙有福。祭坟时用一个大子福,祭完后全家分吃。娘家每年都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一个子福。女儿初嫁的第一个清明节,娘家要特制一对子福送给女儿女婿,女儿便抱着子福到婆家祭祖、认祖。现已成节日食品。
毫诺索
子福
蜜供
汉族岁时食品。流行于全国各地。“饧”即古“糖”字。是用麦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类原料熬制而成的粘性软糖。起源甚早。南朝梁·宋懔《荆楚岁时记》有元旦 “进屠苏酒、胶牙饧”的记载。到了宋代,作为除夕祭祀祖先的礼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除夕夜,“祀先之礼,则或昏或晓,各有不同,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之遗风焉”。今称“饴糖”,俗称“麦芽糖”,则作为春节供品,深受老人和孩子的喜爱,故已逐渐推广为日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