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海南美食

大路村寻找脱贫大路(一线探民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上))

  “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标准。对标这个标准,查漏补缺,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做到“两不愁”,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实现“三保障”,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就此,本报记者深入广西、四川脱贫攻坚一线,进行了采访报道。

  ——编 者 

    

  车行广西田阳县南部大石山区,公路像玉带在山峦来回打弯。怪石嶙峋、层峦叠嶂的一座座大石山似乎就踩在脚下,终于,五村镇大路村到了。临下车,有人告诉记者,虽然田阳县都处于石漠化片区,而大路村,绝对是最“困难”的那类。可是,偏偏它早在2017年就甩掉了贫困帽,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24.96%下降为2018年底的2.13%。这是怎么回事?带着疑问,记者到村里一探究竟。

  想不愁吃穿,先搞定石山

  来到大路村村头,村民杨国青正往水泥房里背竹子。提起当年的穷日子,他心有余悸。

  “当初,日子看不到头,整天躺着干发愁。”杨国青现在只要端起玉米糊糊,还有点反胃。“当时比这糙得多,不吃可饿呀!拉嗓子眼也得咬牙往下咽。哪顾得上穿的啊,大家都破破烂烂,谁也强不到哪儿去。”

  缺吃少穿,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大路村没有大路,九分石头一分土;羊肠小道曲弯弯,连绵大山光秃秃。”一首山歌形象地唱出了村子的“行路难”,山民当时的日子也像进出村唯一的80厘米小路一样荒芜——大路村二三百户近一千人就困在石头窝窝里。

  “石漠化是生活贫困的根源。”田阳县县长黄国哲说,大路村并不是个例。田阳是典型的石漠化县,尤其在南部大石山区,自然环境格外恶劣,是全县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要想有饭吃,首先要想办法搞定这石山。20多岁的村民黄英存站了出来,一方面带头开山修路,一方面鼓动乡亲们上山开荒挖坑种竹子。黄英存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初没人买账——饭都吃不上,敲山修道路、挖坑种竹子,哪有力气干活儿啊!

  为啥种竹子?黄英存拉上记者到村头竹林找答案。包围大路村的三面光秃秃的石山已经染了绿色——从山脚一直到山顶,绿竹铺满山体。黄英存蹲在地上扒开竹根介绍:“这叫吊丝竹,地下根系发达交错,固土效果好得很咧!”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黄英存打了保票:“等竹子种出来,我有办法‘点竹成金’!”其实,就是带着乡亲们做竹编,竹篮、竹筐都能换钱。

  原来,田阳蔬菜和芒果产业正处于扩张期,运输包装用的竹筐每年需求量多达几十万个。不到3年时间,村里就种植了8000多亩吊丝竹,成了远近闻名的“竹子村”。依托竹资源,大路村群众编织竹筐供应农贸市场,600多人从事竹编加工,手里有了活钱。

  “我家的好日子是从种竹子开始,干瘪的肚皮鼓了起来,钱包也鼓了起来。”杨国青指着自家的二层水泥房自豪地说,“当初起这房子,全靠卖竹编赚的钱呢!”

  季节性用工成为脱贫“马达”

  种竹子“种”出大房子,这已经算是挺新鲜的事了。可记者还听说了一个“种不了番茄,傍得上番茄”的脱贫故事。

  番茄产业是田阳县的脱贫产业。去年全县种植茄果类蔬菜22.4万亩,农民人均种植茄果收入4500元以上。有的种植大户带动种植,户均收入达4.4万元。然而,大路村位于山区,海拔偏高,种不了番茄。村民眼瞅着这班脱贫高速列车,却搭不上,咋办?

  能不能换个思路呢?各类番茄每年从7月到11月分批次播种种植,到次年4月底5月初才采摘完毕。种植、采摘、包装和运销等环节中,都需要大量季节性用工。

  杨国青头脑活络,率先到县里批发市场打起了“番茄工”。一趟趟搬运包装筐,粗壮手指被割出了黑纹,活像几节螺纹钢。“只要舍得力气,不难找活儿。番茄工从12月份到来年4月份,一天120元,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杨国青很满意。

  如今,每年约有3.6万山区农民到番茄生产基地务工,其中贫困农民约9700人。近年来累计有6000人通过参与番茄生产经营活动增收脱贫。每年番茄农忙季节,大路村有五六百人奔忙在县城各大批发市场。

  大路村的竹编也随着番茄产业发展在升级——从在批发市场卖竹筐,再到村里能人到县城租地开办竹编加工厂。后来,农产品物流的革新,让竹筐不再适合市场需求,出现滞销。黄英存到广东、江西等地考察发现,塑料筐潜力巨大,于是筹资建起了塑料筐加工厂,建厂后,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

  2014年,黄英存当选大路村党支部书记,如今他又添了一个新身份——裕景农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厂里有20多台机器,每天能生产塑料筐3万多个。还建起了保鲜冷库16座,提供了物流、包装岗位。

  厂子成了村里甚至镇里贫困户的脱贫“马达”。五村镇8个贫困村联合入股,每生产一个塑料筐村集体可分红1毛钱。2017年下半年,8个村分红多达16万元。同时设置“就业扶贫车间”,重点吸纳贫困劳动力,月工资3300元,包每日三餐,吸纳劳动力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多人。在蔬菜、芒果成熟的季节,厂里可安排季节性务工人数300多人。

  看到有工可做,村民杨朝耀搬迁的心动了。他就近在田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找了个就业扶贫车间上班,“从家门口走到车间,只需要15分钟。”一个月3500多元工资,杨朝耀安心住了下来:“最近还准备参加县里的就业培训,考个技能证书,日子就过得更稳了。”

  就业带动拔穷根。如今,在杨朝耀新入住的安置社区老乡家园周边,县里引进15家企业创办“就业扶贫车间”,385户搬迁群众就近转移就业。如今,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6068户全部搬迁入住,入住率100%。全县14910个搬迁劳动力,就业率高达63.2%。

  从吃上饭到捧起“金饭碗”

  说起脱贫产业,田阳还有个宝贝——芒果。

  目前,田阳县已形成较完备的芒果产、供、销体系,芒果品种达到28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0%以上。2018年,田阳芒果种植遍及10个乡镇80个村,近5万户农户种植面积接近40万亩。

  县里依托芒果产业,启动建设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建成后可接纳超过1万名山区贫困群众和易地搬迁户参与经营。同时为扩大带动效应,示范区将8000多亩的芒果,股权量化配给6063户搬迁户和152个村集体经营,赋予其10年经营权。

  “扶贫产业不能只盯着解决一时吃饭问题,还得看长远,得想办法造出更多‘金饭碗’。”黄英存说,为了脱贫致富,村民自发请来县水果办实地检测,看大路村是否适合种芒果。

  昔日穷山沟变成了优势。专家说,大路村海拔有500多米,气温低,坡地多,适合发展芒果,并且芒果熟得晚,预计要比县城周边推迟两个月。“打好时间差,价格大不同。”杨国青说,等到县城全卖完,大路村这才刚上市。去年县里一斤两元钱,大路村卖到了4元。如今,村里的山脚、山坡上种满芒果,足足有3000多亩。

  芒果是2013年种下的,4年后开始陆续挂果。眼下,1800多亩又要采摘了。杨国青算了一笔账:一亩能种50棵,一棵能摘30斤,按最低价两块一斤,一亩也有3000多元收入。“挂果后可收获二三十年,如果品种老化,产量上不去、品质不好,还能砍掉树冠进行嫁接改良。”谈起种芒果,杨国青门儿清。他种下了1000棵,今年有100多棵开始挂果了。

  为把果树管护好,大路村还请来了那坡镇尚兴村“土专家”莫文珍。田阳种植面积最大的芒果品种“台农1号”就是他从海南省引进的。尚兴村就是靠着种芒果富了起来。2015年,仅芒果产业就有800多万元收入,人均纯收入8520元。“今年没少跑大路村,连老头、老太太也愿意学技术。他们都说,学好了就能结出更多票子。”莫文珍说。

  靠着一股干劲,大路村又多了一些景致——目前,全村种植有芒果3000多亩,红心蜜柚500多亩。黄英存又相中了村里的100多亩空闲地,请水果办把脉,初步锁定种沃柑。“过不了几年,竹山将会变成‘花果山’。”黄英存说,“到那时,大路村的‘饭碗’含金量会更高,群众的腰包会更鼓,小康生活离我们会更近!”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02日 11 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